圖片設計 邱小宸
又逢一年重陽,在這天,古人除了會登高望遠,極目秋景,也會相約親朋賞菊、飲菊花酒。而提起菊花,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
事實上,重陽與菊的淵源或可追溯到漢代。
據(jù)傳由漢代劉歆所著,東晉葛洪輯抄的《西京雜記》中便有關于九月九日飲菊花酒的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相傳自古,莫知其由。”此外,南朝吳均的志怪小說集《續(xù)齊諧記》中,也記載了一個東漢人恒景向仙人費長房學道的故事。費長房說恒景在九月九日會有大災厄,需登高飲菊花酒、佩茱萸才可消此禍,恒景不疑有他,一家人按照這一方法平安地躲過了災禍,而留在家中的雞狗牛羊卻無一幸免。
盡管這樣的傳說在今日聽起來有些離奇,且漢人是否在九月九日飲菊花酒的事實也不可考,但在陶淵明生活的魏晉時期,重陽日與菊確已產(chǎn)生了密切聯(lián)系。
魏文帝曹丕曾于這日送與功勛卓著的老臣鐘繇一束菊花,并著文記述了這件事。
歲往月來,忽逢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百草無有射地而生。惟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芳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
曹丕《與鐘繇九日送菊書》
文中,曹丕詳細解釋了他這么做的緣由。即在萬花寥落的蕭瑟秋日,惟有菊花因飽含天地間純和之氣,開得紛繁茂盛。因而在寓意吉祥長久的重九這天,送上一束菊花祝愿長壽。
將菊寓以長壽之意,這可不是曹丕一個人的想法。
早在成書于漢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菊的養(yǎng)生功能就已被古人注意到了——“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到了求仙問道風氣盛行的魏晉時期,菊能夠延年益壽的看法更是流行,賞菊、喝菊花酒成為一時風尚。當時的美男子潘安也是這一說法的支持者,其《秋菊賦》中“既延期以永壽,亦蠲疾而弭疴”一句,便是佐證。
置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陶淵明也未能免俗。“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他賞菊、采菊、食菊、飲菊花酒......與菊花有關的事情,一個也不落下,可以說愛菊到了一個極致。但他的愛菊之心,與當時的其他人又有些不同。他在祈求福壽之外,又為秋菊冒寒繁榮的品性所動,并通過美好的頌菊之詩為重陽賞菊添上了一層獨特意義,影響了一代代文人墨客。
《九日閑居》
陶淵明
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余聲。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九日閑居》一詩,寫的便是重陽與秋菊。
彼時的陶淵明,已辭官歸隱鄉(xiāng)間。在喜愛的重九之日,望著滿園的秋菊,他嘆人世短暫卻憂思苦多,也憾清貧無酒,佳節(jié)無人共飲。但思緒一轉(zhuǎn),秋菊猶能“寒華徒自榮”,人又何嘗不可?由此,他又樂觀了起來,“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以喜愛的菊花為榜樣,對辭官歸隱的人生選擇給予肯定。
關于陶淵明的這首詩,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故事——白衣送酒。
這個故事記載在南朝檀道鸞的筆記《續(xù)晉陽秋》中,其文言:“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cè)久,望見白衣(官府中給役小吏)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原來,故事中的江州刺史王弘聽聞酷愛喝酒的陶淵明,竟于佳節(jié)無酒可飲,便遣人送來了美酒,供其快飲。
但事實上,這段故事在正史中并無記載,我們也無從得知當時的陶淵明到底有沒有喝到白衣人送來的美酒。但或是出于后人對陶淵明的偏愛,“白衣送酒”成為了大家愿信的典故,并出現(xiàn)在無數(shù)敘寫重陽的詩句中。
這樣的詩句舉不勝舉,如王績的“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杜甫的“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復愁十二首》)、還有廣為人知的李清照那句“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陰》)等等,用的都是這個典故。
而在《九日閑居》外,陶淵明還有不少關于菊的詩句,如“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飲酒二十首》其七)等等,都寄寓了對秋菊凌秋風而生的品格的贊賞及喜愛。
至于膾炙人口的那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二十首》其五),描繪出的一副歸隱后的鄉(xiāng)間自在生活圖景,更是打動了無數(shù)后人。“東籬”也自此成為了菊花、菊圃的代名詞。
總的來說,重陽賞菊、飲菊花酒等習俗雖非起于陶淵明,但陶淵明美好的菊花詩,加之他高潔的品格,為秋菊,也為重陽賞菊,疊加了一層特殊的寓意。在他之后,文人墨客在賞菊之時都不免會想到他,“晉陶淵明獨愛菊”,北宋理學大家周敦頤的這句評價,遂成為后世公論。
而與菊密不可分的重陽,也從此同陶淵明有了聯(lián)系。就好比屈原之于端午,陶淵明也成為了重陽的一個獨特符號。他出現(xiàn)在無數(shù)后人所寫的重陽詩句中,重陽也因為有了陶淵明而變得加豐富厚重起來。
綜合來源:新華網(wǎng)、光明網(wǎng)、新民晚報、北京日報、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