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1年,奮進的中國邁上新征程,奮斗的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為了記錄歷史偉業(yè),展現(xiàn)百年風華,人民網與中國科協(xié)聯(lián)合推出《同上一堂公開課——百年科技強國夢》融媒體系列訪談,向公眾講述科學家們的科研夢想、攻關歷程和家國情懷,以此展現(xiàn)百年大黨的不懈奮斗與輝煌成就。
“我生于1939年,見證了新中國的崛起,也經歷了中國計算機從0到1研發(fā)創(chuàng)造的過程。”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參加“百年科技強國夢”節(jié)目錄制時堅定地說,“我們國家要強大,核心技術不能受制于人。”
“從小我就很內向,不愛說話,但是喜歡動手制作玩具電機、航空模型、無線電接收器,拆拆裝裝,很有樂趣。”1956年高考時,倪光南選擇了無線電系,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始了科研之路。
“建設祖國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夢想。”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參加工作不久的倪光南便獲得了一次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機會,他作為計算機外部設備插件組組長,參與了老前輩吳幾康牽頭的119機研制工作。
這份工作并不輕松,倪光南回憶,當時第一代電腦是由幾千根電子管組成的。按概率,每天都要壞一兩根電子管,因此調機是件很困難的事。通過日復一日地努力,他最終能夠背出外部設備部分的邏輯圖,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出現(xiàn)故障的電子管。
“119機是我們國家完全自主設計制造的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管計算機。這臺機器功能強大,性能穩(wěn)定,為我們國家‘兩彈一星’的研制作出了重大貢獻。”幾十年過去,再次提及119機的特殊貢獻時,倪光南仍倍感驕傲。
微型計算機發(fā)展之初,很多人都預測它將會風靡全球??晌⑿陀嬎銠C一開始是“舶來品”,它生來并不會“用中文”,要讓它在中國有好的發(fā)展,必須解決語言這一難題。1974年,電子工業(yè)部組織了國家第一個漢字信息處理工程的會議,倪光南作為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此時他已經在計算技術研究所第六研究室輸入組開展了漢字處理研究的工作。
“把6763個方塊字‘塞’進小小的計算機里面,不僅對科技工作者是一個考驗,對于當時內存極小的計算機來說也是一次挑戰(zhàn)。”當倪光南講起這段往事時,表情變得嚴肅。因為在當時,計算機漢字處理是一座不得不翻越的大山,倪光南決定要啃一啃這塊“硬骨頭”。
“一直以來,我們的工作獲得了第六研究室黨支部的大力支持。”雖然任務艱難,但他并不是孤身一人在奮斗,組織的關心,同事的合力,讓工作很快有了進展。1979年,研究所收獲了手寫文字識別機、漢字處理實驗系統(tǒng)兩個成果,“我們做到了漢字輸入、漢字輸出、漢字顯示和人機交互這些技術的示范,也為我們當時研究所做漢語機器翻譯、情報檢索工具提供了一些服務和支持。”
1981年,在國外作為訪問研究員的時候,倪光南看到了我國與發(fā)達國家計算機技術上的差距,也深深感受到核心技術自主研發(fā)的重要性。面對高薪誘惑,倪光南毅然放棄了留在當?shù)毓ぷ鞯臋C會回國。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成立了計算所公司,倪光南加入公司擔任總工程師。憑借著多年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積累,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倪光南和他的同事捷報頻傳——聯(lián)想式漢字微型機系統(tǒng)(LX—PC)、聯(lián)想式漢卡等產品在市場上獲得了成功。“LX就是我們所知的‘聯(lián)想’的拼音字頭。”計算所公司也因此改名為“聯(lián)想集團”。
筆者看到當年的一篇報道,題目是“中文電腦成熟了”,配圖是倪光南院士的照片。照片上的他笑容自信燦爛,就如翻越高山般開心。
“科學技術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就像歷史的車輪始終向前滾動一樣。”倪光南說,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就而驕傲自滿,由此停下學習的腳步。
雖然當前漢卡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它的創(chuàng)造者依然還在為我國信息技術產業(yè)發(fā)光發(fā)熱,盡管年過八旬,倪光南仍專注于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奔波于各種學術會議和項目現(xiàn)場。
“芯片產業(yè)有一個摩爾定律,就是說集成電路的性能或者規(guī)模,大體上十八個月能翻一番,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聊起自己心心念念的國產芯片產業(yè)時,倪光南說,我國芯片已經取得的成績是很大的,進步的空間同樣巨大,如果能夠進一步精進材料和設計工藝,不久的將來,國產芯片的發(fā)展將會更上一層樓。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倪光南說,作為信息技術的“老兵”,年齡不再是優(yōu)勢,但會給年輕人提供經驗參考,為他們的優(yōu)秀創(chuàng)新成果“撐腰”。
編者按:2021年,奮進的中國邁上新征程,奮斗的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為了記錄歷史偉業(yè),展現(xiàn)百年風華,人民網與中國科協(xié)聯(lián)合推出《同上一堂公開課——百年科技強國夢》融媒體系列訪談,向公眾講述科學家們的科研夢想、攻關歷程和家國情懷,以此展現(xiàn)百年大黨的不懈奮斗與輝煌成就。
“我生于1939年,見證了新中國的崛起,也經歷了中國計算機從0到1研發(fā)創(chuàng)造的過程。”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參加“百年科技強國夢”節(jié)目錄制時堅定地說,“我們國家要強大,核心技術不能受制于人。”
“從小我就很內向,不愛說話,但是喜歡動手制作玩具電機、航空模型、無線電接收器,拆拆裝裝,很有樂趣。”1956年高考時,倪光南選擇了無線電系,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始了科研之路。
“建設祖國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夢想。”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參加工作不久的倪光南便獲得了一次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機會,他作為計算機外部設備插件組組長,參與了老前輩吳幾康牽頭的119機研制工作。
這份工作并不輕松,倪光南回憶,當時第一代電腦是由幾千根電子管組成的。按概率,每天都要壞一兩根電子管,因此調機是件很困難的事。通過日復一日地努力,他最終能夠背出外部設備部分的邏輯圖,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出現(xiàn)故障的電子管。
“119機是我們國家完全自主設計制造的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管計算機。這臺機器功能強大,性能穩(wěn)定,為我們國家‘兩彈一星’的研制作出了重大貢獻。”幾十年過去,再次提及119機的特殊貢獻時,倪光南仍倍感驕傲。
微型計算機發(fā)展之初,很多人都預測它將會風靡全球??晌⑿陀嬎銠C一開始是“舶來品”,它生來并不會“用中文”,要讓它在中國有好的發(fā)展,必須解決語言這一難題。1974年,電子工業(yè)部組織了國家第一個漢字信息處理工程的會議,倪光南作為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此時他已經在計算技術研究所第六研究室輸入組開展了漢字處理研究的工作。
“把6763個方塊字‘塞’進小小的計算機里面,不僅對科技工作者是一個考驗,對于當時內存極小的計算機來說也是一次挑戰(zhàn)。”當倪光南講起這段往事時,表情變得嚴肅。因為在當時,計算機漢字處理是一座不得不翻越的大山,倪光南決定要啃一啃這塊“硬骨頭”。
“一直以來,我們的工作獲得了第六研究室黨支部的大力支持。”雖然任務艱難,但他并不是孤身一人在奮斗,組織的關心,同事的合力,讓工作很快有了進展。1979年,研究所收獲了手寫文字識別機、漢字處理實驗系統(tǒng)兩個成果,“我們做到了漢字輸入、漢字輸出、漢字顯示和人機交互這些技術的示范,也為我們當時研究所做漢語機器翻譯、情報檢索工具提供了一些服務和支持。”
1981年,在國外作為訪問研究員的時候,倪光南看到了我國與發(fā)達國家計算機技術上的差距,也深深感受到核心技術自主研發(fā)的重要性。面對高薪誘惑,倪光南毅然放棄了留在當?shù)毓ぷ鞯臋C會回國。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成立了計算所公司,倪光南加入公司擔任總工程師。憑借著多年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積累,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倪光南和他的同事捷報頻傳——聯(lián)想式漢字微型機系統(tǒng)(LX—PC)、聯(lián)想式漢卡等產品在市場上獲得了成功。“LX就是我們所知的‘聯(lián)想’的拼音字頭。”計算所公司也因此改名為“聯(lián)想集團”。
筆者看到當年的一篇報道,題目是“中文電腦成熟了”,配圖是倪光南院士的照片。照片上的他笑容自信燦爛,就如翻越高山般開心。
“科學技術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就像歷史的車輪始終向前滾動一樣。”倪光南說,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就而驕傲自滿,由此停下學習的腳步。
雖然當前漢卡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它的創(chuàng)造者依然還在為我國信息技術產業(yè)發(fā)光發(fā)熱,盡管年過八旬,倪光南仍專注于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奔波于各種學術會議和項目現(xiàn)場。
“芯片產業(yè)有一個摩爾定律,就是說集成電路的性能或者規(guī)模,大體上十八個月能翻一番,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聊起自己心心念念的國產芯片產業(yè)時,倪光南說,我國芯片已經取得的成績是很大的,進步的空間同樣巨大,如果能夠進一步精進材料和設計工藝,不久的將來,國產芯片的發(fā)展將會更上一層樓。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倪光南說,作為信息技術的“老兵”,年齡不再是優(yōu)勢,但會給年輕人提供經驗參考,為他們的優(yōu)秀創(chuàng)新成果“撐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