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nèi)

巔峰使命!這支隊伍揭開“無字的環(huán)境密碼”

2022-05-30 07:53: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董倩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揭開“無字的環(huán)境密碼” 專訪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

5月26日,最后一批取自珠峰的冰芯被護送至青藏高原冰芯庫。取自珠峰的冰芯全部毫發(fā)無損地進入冰芯庫,意味著歷時五年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完成了一項重要任務,也意味著青藏高原冰芯庫多了一件鎮(zhèn)庫之寶?!睹鎸γ妗穼TL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隊長姚檀棟。

“巔峰使命”珠峰科考

冰芯,被稱為“無字的環(huán)境密碼檔案庫”,記錄著地球氣候與環(huán)境變化的重要信息,是研究冰川以及氣候與環(huán)境變化的法寶。在海拔8848.86米的珠峰峰頂鉆取冰芯,是比登頂更復雜的挑戰(zhàn)。

5月4日,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的“巔峰使命”行動完成了這項挑戰(zhàn)。當天,13名科考隊員從北坡登頂珠峰,在寶貴的兩個多小時內(nèi),他們與珠峰大本營前方指揮部協(xié)同作戰(zhàn),完成了架設(shè)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利用高精度雷達測量峰頂冰雪厚度、采集冰雪樣本和人體極高海拔適應機制實驗等任務。作為現(xiàn)場總指揮,同時也是中國冰芯研究開拓者之一的姚檀棟,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里密切注視著科考隊員們的一舉一動。

姚檀棟:在海拔8848米的時候人們的體力已經(jīng)到了極限了,怎么用剩下的那一點體力把這個鉆能夠打成,這個鉆的設(shè)計也是花了很長時間。在那個高度如果電要運上去,那就是更大的體積了,往上搬運儀器又成問題,所以大家想來想去,最現(xiàn)實的還是我們隊員們上去以后,用體力手搖鉆把它打下去,這個鉆是由兩個隊員輪換用勁往下?lián)u,每個組只能堅持兩分鐘,接著又是另外一組。

記者:為什么在平地我們覺得兩分鐘就是眨眼的事情,在最頂峰處要這么短的時間就輪換?

姚檀棟:這地方氧氣特少,更重要的是在這么高的海拔體力、效率也不一樣。我們原來有點野心,當時設(shè)計的是打三鉆,每鉆是一米,希望打三米,打的時候每個人的力氣用完了,每個鉆只能打一半,也就是大概50厘米左右,這樣的話三鉆下去就打了一米多,沒有達到我們原來設(shè)想的三米深度,但是目前來說,也是我們地球上所取得的最珍貴的冰雪樣品。

鉆取全球最深的山地冰芯

作為知名冰川環(huán)境與全球變化學家,中國冰芯研究開拓者之一,姚檀棟從事冰川研究40多年,為一個項目做長期準備,成了他習慣的狀態(tài)。1990年,36歲的他帶領(lǐng)一批年輕的科考隊員前往新疆、西藏交界的古里雅冰川開展野外考察。那一次,為了鉆取冰芯,他們在海拔6000多米的冰川上工作了3年時間。

20世紀90年代,科考的技術(shù)條件和物質(zhì)保障都是有限的,在極寒缺氧的高海拔地區(qū)鉆取數(shù)百米的冰芯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姚檀棟:住高山帳篷,談不上吃飯,方便食品準備好,每天保證有熱水喝,我們用高山爐子,把雪化了就可以用。當時組織一個隊去選點,走到晚上大概十點左右,這個地方十點左右就天黑,那時候不像現(xiàn)在有衛(wèi)星影像,有導航,只能憑借地圖。晚上就在草地上把帳篷搭起來,喝點水吃點干糧,到第二天早晨接著走。

還有一次,一場大霧不期而遇,姚檀棟和隊友迷失了方向,走了一整天直到深夜,也沒找到大本營。寒冷、缺氧,體力嚴重不支,疲乏到了極限,有隊員說實在受不了了,要坐下休息,但姚檀棟心里清楚,一旦停下來,人體會遭遇失溫,后果不堪設(shè)想。勇氣和執(zhí)著,讓姚檀棟的團隊成功獲得了冰芯,那一次鉆取的古里雅冰芯,深度308米,至今仍是全球最深的山地冰芯。

但獲取之后,轉(zhuǎn)運冰芯的過程更讓人焦灼。

姚檀棟:從打冰芯的點到最近的喀什往下運,那時候正好遇上公路維修,一個月只放行三次,就三天可以走,如果錯過這三天那就走不了了。當時是夏季,我們的冰是用藍冰來保溫,如果24小時趕不到冰芯儲藏點,那么冰就化了,這個項目就失敗了。為了趕上道路開放的時間,我們只能冒險日夜開車。

親歷中國第一次青藏科考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展了歷時20年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活動。1978年至1982年,姚檀棟在蘭州大學地理系讀碩士時,跟隨導師著名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參加了第一次青藏科考。

姚檀棟:當時我們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坐到解放汽車的駕駛室里面去,當時我們導師帶了四個學生就只有一輛解放車,大車上裝著我們食品、裝備,上面再坐人,我們導師當然要坐在解放車的駕駛室里,大師兄比我們年齡大了好多,當然也是坐駕駛室里面,剩下我們?nèi)齻€人在人貨混裝的汽車上。

當時,導師李吉均的一次意外,給姚檀棟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姚檀棟:我們導師在貢嘎山考察冰川的時候不小心掉到冰裂縫里面,肋骨斷了兩根,我們當時覺得他受傷了就趕快回吧,他說不能回,回去了就影響整個后面的科考,他就一直在冰川旁邊待著,后面去稻城這一部分是我們幾個學生去了,回來以后他才下山回到學校,大夫一檢查,肋骨斷了兩根,他這種精神也是為了保證科考任務的完成。

姚檀棟:當時科考經(jīng)費是很少的,能夠爭取到一次去科考的機會很不容易。所以我們經(jīng)常講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如何快速,如何迅猛,確實在他們老一輩科學家拼搏奮斗下,我們也是在他們的耳濡目染下,知道干科學原來要這么奉獻,要這么拼命,要這么投入。

“青藏高原的科學研究一定是開放的”

2017年,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宣布,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姚檀棟,以表彰他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huán)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維加獎素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姚檀棟成為獲此榮譽的首位亞洲科學家。同年,我國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再探世界第三極。

第二次青藏科考設(shè)置了10大任務,預計長達10年時間,共260多家單位,70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姚檀棟擔任隊長。2022年5月,科考隊登頂珠峰,完成“巔峰使命”,這只是這一次科考的中間段落。

姚檀棟:我第一次到青藏高原看見冰川這么震撼,覺得這個事情值得做,這是我的個人興趣。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這就不只是完成自己個人興趣的事情,要把十大任務的科學家通過不同的科學目標聯(lián)系到一起,完成一個大的科學使命,我很樂意把這個事情做好。

姚檀棟:青藏高原的科學研究一定是開放的,不能是封閉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搞青藏高原環(huán)境變化研究的同時,還發(fā)起第三極環(huán)境國際計劃,與我們周邊地區(qū)有地緣優(yōu)勢的科學家合作,同時也吸收一批國際頂尖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學家,從人類認識青藏高原第三極和整個全球的環(huán)境變化氣候變化這種大的相互作用體系里面去研究,我們青藏高原研究才能做成更大的有國際影響力的格局。

責任編輯:李佩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