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文物都期待著世人為其揭開塵封已久的秘密、重現(xiàn)其璀璨光彩。我們的工作就是將歷史久遠的文物通俗化演繹,為其賦予生命力,這樣歷史離人們就不再遙遠。”遼寧省博物館館長王筱雯說。
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上,展館與數(shù)字科技公司合作,以新技術傾力打造數(shù)字體驗場景,讓《虢國夫人游春圖》等國寶珍品描繪的場景生動呈現(xiàn)。如微風吹過歷史的紗簾,傳承千年的文物讓觀眾看到了生動真實、立體可感的大唐。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后,也引起文博界和公眾廣泛關注。展廳內(nèi),由刻有唐宋詩詞的玻璃牌組成的“詩詞林”,成為觀眾喜愛的拍照打卡地。展廳門口的表演區(qū)域,上演著和“唐宋八大家”相關的情景劇——《何謂唐宋八大家》介紹了歷史上唐宋八大家的由來;《蘇門教子》再現(xiàn)了蘇洵教育蘇軾、蘇轍求學上進的故事……
近年來,遼寧省博物館以文化傳播的視角,策劃了“又見大唐”“又見紅山”“唐宋八大家”等系列展覽,以豐富的解讀“鏈接”觀眾對文物的欣賞、理解和期待,創(chuàng)新性講好文物故事,形成了觀眾喜歡、專家認可、媒體聚焦的文化現(xiàn)象。2021年,遼寧省博物館共接待觀眾83.7萬人,其中未成年觀眾48.3萬人。
王筱雯說,以往我們辦展覽大多是從藝術史的角度去梳理和整合館藏書法、繪畫作品和器物的。而“唐宋八大家”展覽同樣是展出文物,但是從全新的角度切入,既讓觀眾對“唐宋八大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有了更深的體悟,同時也讓更多人愛上遼寧省博物館的國寶。
王筱雯介紹,為了將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和藝術價值更好地傳達給觀眾,遼寧省博物館策展團隊在對文物的解讀上頗下了一番功夫。在《簪花仕女圖》展出時,策展團隊抓住唐代女性眉毛樣式這一細節(jié),總結(jié)出唐代289年間不同女性、不同時期的眉毛樣式特點。觀眾通過了解唐代的女性妝容,可以感受到這一時代開放包容的社會風尚,從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此種社會風尚背后的大唐盛世。
“博物館要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才會有人愿意走進來。”王筱雯說,我們光研究文物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將研究的內(nèi)涵表達出來,讓公眾看懂。“希望可以通過更多趣味性的引導,讓更多人關注文物所承載的燦爛文明、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新華社沈陽5月17日電)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