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佛像也有“身份證”嗎?
受損的佛臉原先是什么模樣?
熱愛文物的程序員楊溯
試圖用代碼虛擬修復佛臉
近日,央視紀錄片《碼農的異想世界》
講述了他的故事
從事虛擬修復11年
因千手觀音像與文物保護結緣
1986年出生的楊溯
是測繪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博士生
利用專業(yè)所學的空間信息技術
虛擬修復文物已有11年
他與文物的結緣
始于十多年前的一次調研
2011年,研究生剛入學的楊溯
被派去位于重慶的
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像學習測繪
盡管久聞盛名
親眼看到佛像的那一刻
他還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造像工藝讓我很驚訝
崖壁上縱橫交錯著數百雙手
很難想象是怎么雕鑿出來的”
△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像修復前影像
但走近了楊溯卻發(fā)現
佛像塵土覆蓋,金箔脫落
手指處也有斷裂和殘缺
這讓他很惋惜
“如果不趕緊保護好它
很可能狀況越來越差
大概從那個時候開始
就對文物保護感興趣了”
經過測算
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像有830只手
其中有200多只是破損的
從2011年到2014年
楊溯跟著團隊一起
對這些破損的觀音手進行虛擬修復
△2011年,楊溯對千手觀音像進行三維數據采集。
“當時我們把每一只手的姿態(tài)
都描述出來了
根據千手觀音像左右手的空間對稱關系
去判斷缺失手指的幾何形態(tài)”
經過三年時間
他們虛擬修復了幾十只觀音手
為千手觀音像的實體修復提供了重要參考
△實體修復后的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像
發(fā)明佛臉識別技術
他制作數十張“佛臉身份證”
2021年
楊溯開始對安岳石刻進行虛擬修復
與大足石刻不同
始于南朝,興盛于唐宋的安岳石刻
分散在四川安岳縣城境內
加上交通閉塞
很多佛像在歲月侵蝕下?lián)p害嚴重
△安岳石刻茗山寺風蝕過的佛龕
要想還原佛臉的樣貌
需要定義更加準確的空間信息
為此,楊溯發(fā)明了一個新的工具
——佛臉識別技術
即用人工智能技術
自動化地提取佛像的面部特征
和人臉識別技術類似
楊溯的佛臉識別模型
需要大量的數據樣本進行學習
為此,楊溯尋找了安岳石刻保存完好的佛頭
為它們留下肖像照
每張都提取了68個標記點
用來描述佛像的所有面部特征
他把這些面部數據信息
稱為“佛臉身份證”
如今,楊溯已經制作了40多張“佛臉身份證”
這些面部特征信息
能夠為虛擬修復提供參考
和佛像打交道久了
楊溯也對它們越來越熟悉
“比如唐代的造像可能‘桃心臉’居多
面部也更豐滿一點
而近代修復過的佛臉
有的提取出來像‘猴子臉’,下巴比較尖
有的則像國字臉
其實佛像的時代特點還挺明顯的”
△安岳石刻毗盧洞水月觀音
臥佛院第3號涅槃變窟的臥佛
是安岳石刻最具代表性的佛像之一
看到臥佛的右臉出現石質殘缺
楊溯決定對它進行虛擬修復
計算機基于數百個佛臉的采集數據
精準提取了臥佛
臉型、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特征
依據左側完好的臉部
對右臉受損面部進行了虛擬修復
這個過程用了2個月的時間
看著臥佛原本受損的右臉
在屏幕上一點點變得清晰
楊溯覺得很奇妙
“用現代科技去解讀古人的智慧
是最有意思的事
就像我教會了計算機去想象
佛像剛被匠人雕鑿出來時的模樣”
“如果能分析佛臉特征的規(guī)律
就能反向推演古人的智慧”
在楊溯看來
沒有人能知道受損的佛臉
過去是什么樣的
但是虛擬修復能給出一個
它最接近于歷史原貌的樣子
“古代工匠是基于當時對美的認知
來雕鑿佛臉的
應該有一些規(guī)律
只不過我們現代人并不了解
如果能分析出佛臉特征點的規(guī)律
就能反向推演
展現古人的智慧”
目前,楊溯基本完成了
佛臉識別技術的算法
未來,他計劃把安岳石刻的佛臉數據
采集下來后
建立“佛臉身份證”數據庫
為更多受損佛像進行虛擬修復
“希望能為公眾了解佛像提供一個角度
有更多人關注和討論
它的價值就能體現出來”
原創(chuàng)精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