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尺講臺教書
用承諾踐行育人
他們用一生
書寫著學術與奉獻
交相輝映的動人篇章
天津大學教授辭世5年
承諾仍在兌現(xiàn)
不久前
一筆連續(xù)跨越17年的捐款如約抵達
廣東省潮州市
饒平縣所城鎮(zhèn)中心小學
“成和獎教獎學金”也如期頒發(fā)
而那個每年將捐款
準時打到賬上的楊恩澤教授
已經去世五年了
楊恩澤教授
是我國光纖通訊事業(yè)的開拓者之一
在他的建議和主持下
上世紀70年代
我國啟動了集全國之力
開展光纖通信的大會戰(zhàn)——
“八二”工程
這條13.3公里的線路
是中國第一條實用化光通信線路
讓中國邁入了光纖數(shù)字化通信時代
2006年楊恩澤支援修建的家鄉(xiāng)小學科學樓落成
聽說家鄉(xiāng)基礎教育還很落后
當時已經80多歲的楊恩澤
幫家鄉(xiāng)學校聯(lián)系捐贈了一批電腦
隨后拿出30萬元
幫助所城鎮(zhèn)中心小學建了一座科學樓
盡管彼時的他已確診身患癌癥
他還設立了獎學金
承諾今后20年每年捐獻2萬元
用于資助生活困難學生
捐完錢后
他的存折里只剩下5元
楊恩澤先生穿了幾十年仍不舍得扔掉的衣物
2019年,楊恩澤教授辭世
他在遺囑中
向兒女們交代了“身后事”:
名下唯一房產賣掉后
一半的錢留給天津大學
一半留給所城鎮(zhèn)中心小學
2007年答應的
連續(xù)給“成和獎教獎學金”捐贈20年
沒有完成的
子女幫著完成
父親去世后的五年
楊恩澤教授的兒子每年5月
都會準時把2萬元打到小學的賬戶上
他把父親的骨灰
撒在了所城鎮(zhèn)中心小學后的一座山上
種下一棵松樹為記
沒有墓碑
五年過去了
山上的松樹長大了些
布鞋校長七十載堅守
一生清貧捐款百萬
71年,捐款170余萬元
2400多名貧困生由他直接資助
1.24萬人次貧困生受益于
他設立的“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
而他自己則只穿著
一件領子磨破的襯衣
一條褪色發(fā)白的褲子
一雙底快磨破的布鞋
李振華和孩子們在操場上傾心交流
1953年
年僅16歲的李振華
只身來到山東省沂源縣
成為偏遠的韓旺村里
唯一的小學老師
寒風中挺立在半山腰的
3間破廟便是教室
村里大娘看李振華穿得單薄
親手紡紗織布給他做了棉衣
他說
“這讓我切身體會到
無私的沂蒙精神
必須用一生來回報沂蒙人民”
李振華為提高教學質量自制教具
從工作的第一個月起
李振華便拿出工資的四分之一
資助貧困生
退休后
他又將大半生的積蓄
和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部捐出
成立了3個“助學基金會”
至今仍然每月只留下500元退休金
當基本生活費
其他全部資助困難學生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任紀蘭
也是李振華資助過的學生
大學畢業(yè)后
她義無反顧地選擇
到李振華曾工作過的小學執(zhí)教
并拿出一部分工資資助貧困學生
她說
“對我來說
李老師對我有經濟上的幫助
也有精神上的影響
更讓我堅定了信念”
奮斗一生
國家發(fā)展背后用青絲寫擔當
畢生節(jié)儉
公益熱忱面前以華發(fā)守諾言
向他們致敬
來源|學校共青團 ID:tzyxxb 綜合中國青年報、天津大學、掌上沂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