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古建筑學家王其亨:為中國古建筑找回話語權

2024-10-10 16:36:41 來源:央廣網 作者:孔穎 楊煜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先生丨王其亨:為中國古建筑找回話語權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先生》,向以德性滋養(yǎng)風氣的大師致敬,為他們的成就與修為留痕。今天推出《王其亨:為中國古建筑找回話語權》。

王其亨:上萬件的圖一張一張過,這里頭每個圖都有故事。我不是為這個時代活的,我是為這個民族、為信仰和追求活的。

王其亨先生

【人物名片】

王其亨,1947年出生于河南博愛,著名古建筑學家,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歷史與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在中國古建筑測繪、明清皇家陵寢與園林等方面研究成果豐富。他曾主持完成近百項世界文化遺產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的文物保護項目,涉及測繪研究、修繕設計、復原設計及保護規(guī)劃等內容,40多年來帶領團隊搜集、整理、解讀“中國清代樣式雷建筑圖檔”近兩萬件,并推動其于2007年成功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中國古代建筑設計的智慧以及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價值與貢獻,得到世界承認。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故宮、圓明園、天壇、頤和園等古跡人流如織。若問這些如明珠般璀璨的古代建筑是誰設計的?這個問題放在十幾年前,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扇缃瘢S著王其亨及其團隊的不斷努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給出答案——樣式雷家族。

王其亨:你拿出一張樣式雷圖,我可以滔滔不絕講講它的來龍去脈,樣式雷第幾代。古人不是笨蛋,應該有設計,但是建筑教育都是從西方來的,我后來下決心,找個切入點搞中國古代建筑。

《雷氏大成宗族總譜》(來源:國家清史編纂工程項目《清代建筑世家樣式雷族譜校釋》)

“樣式雷”,是清朝八代傳人供職清廷樣式房、200多年間主持設計皇家各類建筑工程的雷氏家族專稱。其實,發(fā)現(xiàn)“樣式雷”設計之前,王其亨就已經下定決心,不能眼看著中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失語”。那時他只是天津大學建筑學專業(yè)的一名研究生。

王其亨:當時我看世界建筑史相關的書,發(fā)現(xiàn)古埃及歷史比我們早,留下的規(guī)模比我們大,建筑一個柱頭上可以站上百人,我們哪有這樣的東西?作為中國人,最初就覺得挺失落的。

清東陵

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建筑學者的心目中,被整個東亞范圍奉為圭臬的中國建筑不過是發(fā)源早、但影響力小的次要分支。王其亨不服氣,中國古代建筑就沒有設計理念和美學原則嗎?于是,他把碩士論文研究課題定為了“清代陵寢地宮研究”。然而這個題目太過“冷門”,文獻檔案也少得可憐,怎么辦?王其亨直接來到清東陵進行測繪,沒想到這次測繪給他帶來的觸動,用四個字形容就是——“振聾發(fā)聵”。

王其亨:天衣無縫,神來之筆。清宮里頭的步移景移,每一個程序都明擺著經過精確的設計,我們學西方建筑,設計不出這樣的東西。尊重環(huán)境和環(huán)境對話,這是后來的理解,但是第一個印象就是振聾發(fā)聵。我想應該有圖,后來發(fā)現(xiàn)營造學社在20世紀30年代收藏了樣式雷圖。

正陽門箭樓立樣

執(zhí)掌皇家建筑設計機構“樣式房”的雷氏家族,曾設計圓明園、頤和園、避暑山莊、十三陵、清東陵等知名古建,可以說,目前我國六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都打上了樣式雷的烙印,并留下了近兩萬件設計圖檔。然而,自1930年起,這些清代“樣式雷”建筑圖檔就散落在全國乃至世界各處,安安靜靜地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直到王其亨決心投入“樣式雷”建筑研究,來到中國國家圖書館查詢資料,才發(fā)現(xiàn)圖檔數量極其龐大,而且圖上經常沒有明確信息,只能一張一張地鑒定。

王其亨:那么長時間沒人動過,肯定是亂的。打個比方,相當于遇到一個龍卷風,樣式雷裝滿了土卷上天,然后最后落地以后就沒有規(guī)律了,工作量巨大。你必須根據文獻、根據實測,進一步深入研究。我當時很窮,住在朝陽門外的一個小旅店里,飯盒里頭裝兩塊油餅就在國家圖書館借書、查文獻,晚上九點閉館前不出來。

左一為年輕時的王其亨

一邊要搜集、查找“樣式雷”圖檔,一邊還要做好古建測繪、還原建筑工程細節(jié),起初王其亨沒有團隊,常常孤身一人,肩上扛著測繪儀器去現(xiàn)場,由于經費緊張,日子過得也是異常簡樸。

王其亨:我關注的是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習能力,我不在乎學位。研究生補助一天一塊八,盡可能因陋就簡,我后來只能是一天一頓飯,在這兒連續(xù)干一個禮拜,最后餓得面黃肌瘦,也不修邊幅,人家都說是瘋子。然后餓得受不了了,回到學校吃得便宜一點,一個禮拜以后又去了。

那些年,王其亨的生活大多被收集資料和做研究填滿,在他的回憶中,外出進行古建測繪,成了一家三口難得的團聚時光。

王其亨:單位有探親假,太太帶著丫頭就來,1983年在東陵幫我拉皮尺,在乾隆地宮幫我拉皮尺量。小丫頭小,起碼會報數,太太幫我記乾隆地宮當時多少塊石頭。家里非常支持,我好感動。

王其亨和學生們在測繪現(xiàn)場

40多年間,王其亨帶領團隊將樣式雷家族散落在全國乃至日本、美國等世界各地的資料一點點搜集回來,研究整理出了上萬件樣式雷圖檔。師生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爬房上梁,上高山、探地宮,獲得了大量明清時期皇家建筑的測繪數據,令“樣式雷”圖檔研究如虎添翼。慢慢地,一個活生生的樣式雷家族從塵封的檔案記錄中走了出來。

王其亨:我爬了40多年的房子,清東陵、清西陵、十三陵,全是我?guī)е鴮W生爬房子畫出來的,爬房子測繪不可能有第二個人超過我。

中國清代樣式雷建筑圖檔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2007年,“中國清代樣式雷建筑圖檔”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中國建筑作為人類智慧資源的不朽價值,在那一刻終于得到世界的認同和尊重。

記者:您當時是什么樣的心情?

王其亨:我們的團隊讓中國古代建筑沒有設計的難題就此解決。那肯定是很興奮。

記者:您覺得現(xiàn)在中國古代建筑在世界上“失語癥”的問題解決了嗎?

王其亨:沒解決,樣式雷解決了一部分,但是研究的人太少,我研究的東西就交代給后人了,我對得起祖宗。我不是為這個時代活的,我是為這個民族、為信仰和追求而活的。天天在那跑,每天都有發(fā)現(xiàn),你怎么能堅持不了?一般人是難以理解的。

一張張圖檔、圖紙背后,凝聚著王其亨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心血,如今再提起“樣式雷”,他依然是滔滔不絕、樂此不疲。王其亨說,這些珍貴圖檔不僅是中國古代建筑設計的瑰寶,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王其亨:樣式雷這個圖就是個無底洞,投入就需要準備,需要大規(guī)模的測繪,需要跑相關的文獻。而且最關鍵的是這里頭獲得的回報,就像福爾摩斯成功地判了一個案又一個案,一張圖紙就是判一個案子,你該不該高興?這種快感是讓我堅持下來的主要原因。

給學生們上課的王其亨

王其亨在天津大學給學生們講授了40多年的古建筑和樣式雷。如今已經77歲的他,依然充滿激情與活力地出現(xiàn)在講臺上。

記者:您現(xiàn)在還測繪嗎?

王其亨:現(xiàn)在爬不動了,一直到大前年,我還盡可能到現(xiàn)場。你問問天大畢業(yè)的學生,我從1982年開始教這門課,盡管苦,盡管累,但是老師學生完全打成一片,吃一塊吃,爬房子一塊爬,干得熱火朝天的。

在測繪現(xiàn)場的王其亨

在外人眼里,王其亨是一個并不太懂生活的人。聽學生們說,采訪當天他所穿的淺色棉麻襯衣,已經算得上是先生最體面的衣服了。他平時的生活簡單至極,除了查資料、做研究,其他文娛活動一概沒有。

王其亨:我6月11日心臟做了手術,有意識壓縮工作量,但是每天也都是那樣,晚上都得過1點、2點睡,然后4點多就醒,靜不下來,腦子不停地想問題。

記者:您還有什么其他的興趣嗎?

王其亨:全都沒有,我不需要買衣服,常年不穿襪子,洗澡就是用肥皂,什么洗發(fā)膏統(tǒng)統(tǒng)不用,能夠節(jié)省剩下的錢就是買書,我搬家的時候5卡車書。我現(xiàn)在在家里經常也跟太太生氣,我絞盡腦汁在思考,沒有疲倦的感覺、沒有渴的感覺、沒有餓的感覺,太太老是關心我,最后我說,別在這打攪我,她也挺委屈的。

“一家‘樣式雷’,半部古建史”。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學習乃至從事“樣式雷”和中國古建筑研究。當被問到取得現(xiàn)在的成就,是否已經知足了?王其亨點點頭、又搖搖頭。他笑著說,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追尋古人的足跡,在潛心研究中與古代建筑隔空對話,讓世界了解中國古代工匠的智慧,是他畢生的心愿和夢想。

王其亨:我希望分享,這也是我離不開教育口、這么大年紀愿意教書的原因。分享的過程,激發(fā)你重新思考。人天天處在這種狀況,那就不會為名發(fā)愁,為利益發(fā)愁,為生命的短暫發(fā)愁,我已經盡力做了我可以做的。短短的幾十年該怎么活?要尊重自己,找到自己發(fā)展的方向,發(fā)揮巨大的能量,自我實現(xiàn)。

【記者手記】

我是記者孔穎。王其亨先生今年剛經歷了一場心臟支架手術,采訪前我一度擔心他的身體情況。然而,當我坐在他面前時,所有的憂慮都煙消云散了。當說起中國古代建筑獨特魅力時,他會滔滔不絕地分享自己的見解與感悟;而聊到那些追捧西方建筑而貶低中國古建的言論,他則緊握雙拳,情緒激動到聲音顫抖。

網絡上有人稱他為“風水大師”,面對這樣的稱謂,他淡然一笑,在他眼中,風水并不是單純的迷信,它深深植根于中國哲學之中,是中國人建筑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建筑觀念與山水緊密相連,通過把握空間和尺度,實現(xiàn)了與環(huán)境的和諧共生。

采訪中,先生常常自嘲,說自己是個怪人,一旦認定了某件事情,就會不顧一切地堅持到底??梢舱沁@份執(zhí)著與堅持,讓他在過去的40多年里,在石瓦之間探尋古建奧秘,于歲月深處守護不朽文明。

責任編輯:李璐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