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nèi)

“只要病人需要,我就會一直干下去”

2024-10-04 09:52:52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作者:馮會玲 等
大號 中號 小號

人物名片

王學浩,1965年畢業(yè)于南京醫(yī)科大學,從醫(yī)五十余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肝癌研究所所長,我國活體肝臟移植的開拓者,肝癌現(xiàn)代介入治療的先行者,肝癌新輔助靶免治療的首倡者。

他率領團隊完成多個首次

每一次都像是在“走鋼絲”

從醫(yī)五十余載,查房、會診,是王學浩心里最重要的事。在王學浩看來,動力源自喜歡,因為喜歡所以并不覺得工作忙和累。

在做移植手術的近30年時間里,王學浩率領團隊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先后完成了中國大陸第一例活體肝移植、首例急診活體肝移植、首例擴大右半肝成人活體肝移植等。

△王學浩團隊完成我國首例“擴大右半肝成人活體肝移植”。

王學浩表示,手術刀上的每個首次,都像是在“走鋼絲”,尤其是活體肝移植,手里一把刀,連著兩條命。“活體肝移植是在健康人身上取部分肝臟,移植給肝病患者,既要保證供體安全,又要爭取受體病人手術成功,同時擔負著兩個人的生命。”

1983年,王學浩作為改革開放后首批國家公派留學生,赴美國匹茲堡大學醫(yī)院世界肝移植中心深造,師從“世界肝移植之父”斯塔茲爾教授。兩年學習結束,臨別之時,斯塔茲爾教授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你能成為中國的斯塔茲爾。”

△王學浩(中)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查看肝移植病人。

學成回國的十年里,由于很多人對器官移植不了解,王學浩一直沒有機會開展肝臟移植手術。

1995年1月,一位肝癌晚期的患者在了解肝臟移植手術后,同意進行手術。手術臺上,王學浩和同事站了大概17個小時,成功為病人進行了手術,這也是中國大陸首例活體肝移植手術。

△王學浩在手術室。

手術完成體力耗盡,王學浩和同事拿了毯子,就睡在了水泥地上,那天正是臘月初五。如今的王學浩,已經(jīng)想不起來那一晚睡在水泥地上冷不冷,他只記得,那個清晨,自己是一溜兒小跑著去看病人的。

△患者帶著家人來看望王學浩(左一)。

病人蘇醒,只是第一步。肝移植的兇險在于,病人還要在重癥監(jiān)護室里熬過好幾個關口。那些日子,王學浩和團隊就住在離醫(yī)院最近的一家旅館,隨時準備搶救。

醫(yī)院中,在王學浩辦公室靠走廊的那面墻上,掛著一張300多人的合影,他們都曾在這里成功接受肝移植手術。2016年,他們從各地趕來,想再握一把從死亡線上拉回自己的那雙手。

△2016年,300多位患者齊聚江蘇省人民醫(yī)院。

有位年過七旬的患者,在術后30周年專門來到醫(yī)院,請王學浩吃了一塊他的“生日”蛋糕。

△年過古稀的患者在肝移植手術成功后到醫(yī)院過“30歲”生日。

外科醫(yī)生≠開刀匠

要把病人的事情放在心上

據(jù)國家癌癥中心報告,2022年中國新發(fā)肝癌病例36.8萬,占全球新發(fā)病例的42.4%。而在十多年前,這個占比超過一半。

1986年,王學浩提出的以碘化油為載體的介入治療,至今仍然是治療肝癌的主要方法。

更為重要的是,王學浩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以125I碘化油+化療藥物,集局部內(nèi)放射治療、化療、栓塞治療三位一體,治療中期肝癌,這種療法每年可讓幾十萬人受益。王學浩表示:“中國是肝癌碘化油造影介入治療的先行者,這是一個創(chuàng)新。”

△王學浩在手術室

創(chuàng)新,是王學浩一直在念叨的事情。他反復跟學生強調(diào):“在技術上精益求精,不能只做開刀匠,要力爭做一位研究型的臨床醫(yī)生。要把病人的事情放在心上,這是最基本的。”

隨后幾年,王學浩讓團隊里的年輕人輪流主刀。每一次,他都換好手術服,洗好雙手,站在手術室里,隨時指導,也準備隨時上場。如今,王學浩所在醫(yī)院中,已經(jīng)有十幾個醫(yī)生能夠單獨做肝移植手術。“培養(yǎng)人才,這個學科的建設才能搞上去。”王學浩說。

△王學浩(右二)帶領年輕醫(yī)生讀片。

王學浩介紹,肝癌的復發(fā)概率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團隊考慮在肝切除之前做新輔助治療。王學浩團隊從2019年開展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為患者做免疫和靶向治療后再開刀,這能夠降低手術的復發(fā)率,提高患者長期生存率,也為肝癌治療開辟了新模式、新理念。

就在一個多月前,王學浩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STTT》上發(fā)表文章《腫瘤轉(zhuǎn)移的機制洞察與治療干預》。不斷思考、不斷找尋攻克疾病的辦法,只要是病人所需,是王學浩一生所求。

王學浩說,“減少病人的痛苦,延長患者的生命,就是我畢生的奮斗目標。”

記者手記:

我是記者馮會玲。在王學浩先生的辦公室里,放著一張健身用的墊子,他說有空的時候,常做一些力量訓練,一個外科醫(yī)生,沒有好的體力,怎么行呢?

書柜和茶幾下面,獎牌、獎杯占了一多半空間,先生沒算過自己得了多少獎,也沒數(shù)過開創(chuàng)了多少個行業(yè)第一,但他記得很多病人的個人情況,誰手術后又生了孩子,誰家孩子考上了學。誰家有了高興的事,都要和他分享。

王學浩先生從不提退休,也不記年齡,在他心里,年齡不該是醫(yī)生救人的羈絆。只要病人需要,他就會一直干下去。

記者/馮會玲 景明 錢成 李秋雨

責任編輯:高瑋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