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紅石榴”張曉燕,獲國家表彰

2024-09-29 08:51:56 來源:長安街知事
大號 中號 小號

今年6月的一天,甘肅嘉峪關烈日當空。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曉燕,帶長安街知事走上嘉峪關關城。歷史的溫熱、文化的厚重、長城的壯麗,自張曉燕的講述中流淌而出。

多年前,張曉燕跨越1800多公里,從老家河南禹州來到嘉峪關,成為一名講解員。長城腳下,她一扎根就是22年。這期間,她的標簽也在不斷增加——講解員、副研究館員、甘肅省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紅石榴”宣講員……

在9月27日舉行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張曉燕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表彰。

是什么原因讓張曉燕從中原大地走向西北?自稱內向的她,怎樣一步步在講解員的崗位上做到爐火純青?多年的工作中,張曉燕如何把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融入文旅工作?9月26日,張曉燕向長安街知事講起她的故事。

結緣嘉峪關

張曉燕第一次來到嘉峪關長城是在2001年7月。當時,景區(qū)門票20元一張,景區(qū)外圍門票5元。在當?shù)嘏笥训慕ㄗh下,張曉燕決定在外邊“轉一圈”,沒承想,這“轉一圈”讓她和嘉峪關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長城,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樣。”夏季的嘉峪關草木茂盛,關城前蘆葦搖蕩,一汪清水自九眼泉緩緩流出,城樓聳立、高大神秘。歷史穿越眼前的實景走進現(xiàn)實,一股奇妙的感覺包圍著張曉燕。

“這時我看到一個導游舉著旗子,從城門進去了。門里是什么我不知道,對我來說特別神秘。我就想有一天也能像她一樣,能進去了解景區(qū),還能給游客講解。”一顆種子埋在了張曉燕的心底。

巧合的是,那年年底,嘉峪關文物景區(qū)招聘講解員。消息傳到張曉燕耳朵里,沒有猶豫,她報名了。過關斬將,張曉燕從200多人中脫穎而出,2002年3月正式開始培訓,她的命運從此和嘉峪關牢牢綁在了一起。

講解員的工作不好干。夏天烈日暴曬,冬季朔風呼嘯,一趟關城爬下來對體力考驗極大。來不及多想,正值青春的張曉燕,一頭扎進了講解工作。

“每天七八個團,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一年365天不閉園。中午吃飯,游客可能突然來找講解,放下碗筷就奔赴關城了。”天長日久,張曉燕卻從未心生抱怨。她說:“每來一個團讓我講解,我都感覺是在赴一場約會,那種狀態(tài)里我特別開心。”

張曉燕為小朋友講解嘉峪關關城。受訪者供圖

問她20多年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張曉燕說:“最大的動力是熱愛,當你真正熱愛一件事,又可以從事這樣的工作,這本身就會給你很多幸福感。熱愛就是最好的老師。”

時間見證了張曉燕對講解工作的熱愛。漸漸地,當時一批招來的20多人陸續(xù)轉崗或離職,張曉燕卻二十年如一日地奔走于關城內外,根越扎越深。

講解有“段位”

別看張曉燕如今是景區(qū)里“問不倒”的講解員,其實為了做好講解工作,她一度從“i人”轉變成了“e人”。

“因為性格內向,不善表達,干這個工作我是一點點克服的。”張曉燕說,從背誦講解詞到改善表達方式,背后都是大量的練習,“對著鏡子練說話”更是常態(tài)。

為了普通話說得更標準,多年來張曉燕堅持練習,直到現(xiàn)在從未間斷。她特意參加各類講解比賽、演講比賽,從成績普通到如今的得心應手。

講解是分不同層次的,張曉燕不滿足于已有的“段位”。

一次,在講解嘉峪關長城的古代軍事防御作用時,一位“關外”來的游客開玩笑地說:“這就是防我們的。”

雖是玩笑話,卻引起了張曉燕的反思。她當時想,如果只是簡單地講述長城的防御作用,是比較狹隘、有失偏頗的,應該讓游客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長城,讓他們明白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如何一步步構筑起來的。

想定之后,她隨即向游客講起長城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等多方面的作用。講到長城是連接兩邊民族的紐帶和橋梁、是維系關內關外秩序的象征、促進了絲綢之路貿(mào)易的暢通……

她進一步舉例,清乾隆年間,土爾扈特部東歸,安置在伊犁河流域,短期內要從全國調撥大量支援物資,自嘉峪關而出。平時城門有嚴格的開放時間,但是那段時間為了物資快速運轉,城門晝夜開放,這背后正是對兄弟民族的關懷。長城不再是最初的軍事防御作用,而是一座和平友誼之關。

“一席話講下來,游客連連點頭,相信他們對長城的認識、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也更加深刻了。”

景區(qū)講解,是連接歷史與現(xiàn)實的獨特人文知識傳播方式,就是在這點滴之間,張曉燕對講解工作的認識越來越深,她對講解詞的琢磨也從未停止。

2021年9月的一天,張曉燕被突然通知去講解,到了現(xiàn)場才知道是要給國家民委的領導做講解。過程中,她了解到對方是到當?shù)貦z查相關工作,于是張曉燕話鋒一轉,從淺層地講景點,轉為穿插介紹景區(qū)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甘肅省第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景區(qū)試點等身份發(fā)揮的作用,講到如何講好長城故事、講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故事。講解圓滿成功。

那是張曉燕第一次嘗試把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融入講解詞當中,從此她更加有意識地去研究和學習相關知識、完善改進講解詞。推敲琢磨史料、實地考察文物、學習嘉峪關歷史、了解發(fā)展現(xiàn)狀和政策,成為她工作之余的日常。在講解的“段位”上,張曉燕不斷摸索,逐漸成長為“專家型”講解員。

22年來,張曉燕已經(jīng)為近30萬世界各地游客講述長城文化中的中華民族故事。越是了解歷史,她越感受到嘉峪關這座城市之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獨特位置。

“我在梳理古代、近現(xiàn)代的歷史過程中,越來越感到,在嘉峪關,民族團結進步、民族融合發(fā)展的事例屢見不鮮,其中很有名的就是藏胞報礦的故事。”張曉燕說。

嘉峪關市因礦建企、因企設市、因關得名。1955年秋,原西北地質局645隊地質員秦士偉等同志,就是經(jīng)藏胞報礦后發(fā)現(xiàn)了樺樹溝鐵礦。同年12月,甘肅省委將該地命名為鏡鐵山,鏡鐵山礦正是嘉峪關這座城市的創(chuàng)業(yè)起點。

每每看到這樣的資料,或是在講解中遇到有趣的提問,張曉燕都會記錄下來、深入探究,積少成多、匯涓成河。

參與嘉峪關市創(chuàng)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成為張曉燕學習和發(fā)揮才能的另一個契機。期間,她和同事設計多個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巧妙地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融入其中。

“比如我們設計了一款茶葉,叫定城磚桑葉茶。嘉峪關魏晉墓旁有一個桑園,1700多年前那里就種桑養(yǎng)蠶,墓葬里磚壁畫上記錄的就是鮮卑等族人采桑護桑的畫面。我們用桑樹做成茶葉,茶餅的形狀取自嘉峪關關城充滿傳奇色彩的‘定城磚’,因此起名定城磚桑葉茶。”張曉燕興奮地說道,“你看,定城磚是嘉峪關的標志之一,采桑的歷史又表明嘉峪關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我們把這些元素都凝聚在了一塊茶餅之中。”

這段工作經(jīng)歷,也為張曉燕整理多年積累提供了思路。2022年初,張曉燕編著的《交融·交匯·交響——嘉峪關文物中的民族團結故事》出版。她選取了90件嘉峪關境內的文物,講述文物背后民族交往交流的故事。

“我給這本書起了一個副標題——嘉峪關下牧草與麥浪的交響,牧草和麥浪代表游牧和農(nóng)耕兩種文化,民族間的交流交往,就是在這交響樂般的互動當中越來越緊密。”

今年4月,張曉燕被聘為“紅石榴”宣講團成員。受訪者供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張曉燕仍在努力的路上。這些年,她出版?zhèn)€人專著,發(fā)表專業(yè)論文30余篇,承擔省市級課題10項,策劃“我在嘉峪關修長城”戈壁石藝畫主題文創(chuàng)展……

而對于講解員這個“老本行”,張曉燕的想法很單純:“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工作、融入日常,在每一次講解中講好長城故事,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用點滴的力量影響更多人,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添磚加瓦。”

責任編輯:李璐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