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nèi)

專訪 | 宋史學家趙冬梅:“欠司馬光的傳,我還了”

2024-08-30 11:15:15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人民文娛微信 作者:高塬
大號 中號 小號


·  2024年8月26日,趙冬梅在北京接受記者采訪。(張森絢/攝)

暑期的文旅熱還未過去,前段時間,趙冬梅講開封的一小段視頻在網(wǎng)上熱傳,引來開封文旅官方賬號點贊轉(zhuǎn)發(fā)。

“ 開封不做都城快 1000 年了,卻仍然有一股舊都氣象。那里的老百姓練字、賞菊、喝茶,宋代的市民生活深深烙印在開封城的血脈當中。 ” 視頻里,趙冬梅大大方方地給開封 “ 打 call” 。

公元 960 年,后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fā)動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京。

此后的 160 多年間,隨著 “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 ” ,一部《東京夢華錄》,一幅《清明上河圖》,說盡了汴京的繁華,相較開元盛世的長安有過之而無不及。


·  河南開封曾是北宋都城。

作為北京大學歷史系宋史學者,開封之于趙冬梅好比學術意義上的故鄉(xiāng),但她的注意力不在江湖之遠,而在廟堂之高。

她眼里的北宋,是 “ 華夏的群星閃耀時 ” ,她將北宋政治人物劃分為 5 個代際 —— 以開國功臣趙普為代表的創(chuàng)業(yè)一代,一切從零開始;起步后,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宰相寇準;二代是范仲淹、富弼、歐陽修;三代司馬光、王安石;四代章惇、蘇軾、蘇轍、蔡京。

最開始從一代落筆,她寫了《千秋是非話寇準》,之后跳過二代, 2011 年著手寫司馬光,誰知一寫就是 13 年。今年 3 月,隨著《寬容與執(zhí)拗:迂夫司馬光和北宋政治》一書的正式出版,浩大的工程終于塵埃落定,她說緊接著就要寫蘇軾了。

“最后交稿的那一刻是什么感受?”記者問道。

趙冬梅低頭想了一會兒,“其實心情沒有什么波動,因為整個人已經(jīng)精疲力竭,累壞了。”呷一口茶水,又說:“我欠司馬光一個傳,現(xiàn)在我問心無愧地寫完了,剩下的就交給讀者吧。”

茶室外,密密麻麻的雨點敲打著窗戶,趙冬梅不疾不徐,她化了淡妝,濃密的頭發(fā)白了大片,不再染發(fā)已經(jīng)很久了,她有自己的節(jié)奏,不管是做研究,還是過日子。

寬容與執(zhí)拗

從 2011 年開始,為司馬光作傳成了趙冬梅生命中最主要的追求。為此,她想過置一方閑章,上刻 “ 涑水門下走狗 ” ,來表達自己對司馬光的景仰。

山西夏縣涑水鄉(xiāng)是司馬光的老家,這位幼年砸缸救人的小英雄、寫就《資治通鑒》的史家二司馬之一、歷史教科書中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領袖,為何成為趙冬梅念茲在茲的研究對象?

“ 從我一直以來的研究脈絡出發(fā),司馬光和王安石都是第三代北宋政治人物的代表,選擇前者而非后者,主要是考慮到史學界目前的研究情況。 ” 趙冬梅解釋道,我國宋史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鄧廣銘曾四寫王安石,宋史泰斗漆俠的《王安石變法》已成經(jīng)典。從人物傳記到改革風云,史學界對王安石的研究蔚為大觀,相比之下,司馬光更像是一個臉譜化的抽象人物。

“ 他被壓扁,貼上各種標簽,好像生下來就是歷史學家,再把他劃為保守派之后就扔在一邊不管了。所以我選擇了這個不被了解的人,希望書寫一個細節(jié)的、真實的司馬光。 ”


·  司馬光《資治通鑒稿》殘卷(局部)。

雖然早早地定了寫作對象,趙冬梅卻不是急于趕活兒的人,她喜歡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慢慢地寫,慢慢地改。

“ 關于司馬光的寫作稱得上曠日持久,雖然慢,但我沒偷懶,過程很辛苦。 ” 她回憶,寫作過程中,最難啃的骨頭在最后 —— 司馬光升任宰相,走上政治生涯巔峰,卻因過度勞累而死。 一本傳記即將蓋棺論定時,她卡殼了。

“ 怎樣向讀者展現(xiàn)司馬光最后的 18 個月,怎么評判他作為政治家的一生,我完全沒了頭緒,寫不下去了。 ” 為了尋找靈感,趙冬梅甚至帶著學生去了一趟山西,拜謁司馬光的墓。

“ 想祈求司馬光在天之靈,可惜他從來沒給我托過夢。 ” 趙冬梅開玩笑地說。 最后,還是要靠自己,她采取了一種特殊的解決方式 —— 寫論文,從學理上把司馬光最后的政治歲月梳理清楚,研究做得足夠充分后,再把學術成果轉(zhuǎn)為大眾寫作。

“ 從《春秋》《左傳》到《史記》,傳統(tǒng)史學追求光滑的敘事弧線,這不代表作者沒有調(diào)查研究。 事實上,每一個精彩的歷史故事都是學術在打底。 ” 趙冬梅說。

2014年,趙冬梅的第一部司馬光傳記《司馬光和他的時代》出版。6年后,《大宋之變,1063—1086》完成;一直到今年的《寬容與執(zhí)拗:迂夫司馬光和北宋政治》付梓,北宋宰輔司馬光的一生在趙冬梅筆下徹底收尾,欠司馬光的傳她終于還了。

“這3本書,第一部是青年干部司馬光的成長之路,《大宋之變》是司馬光生命的最后24年。《寬容與執(zhí)拗》集合了前兩本內(nèi)容,重新修訂疏通,最終完整呈現(xiàn)了司馬光的生命歷程,以及他所見證的北宋政治文化史的變遷始末。”

至此,趙冬梅撕掉了貼在司馬光身上的標簽,這個歷史人物不再是紙片人,他鮮活生動,讓讀者共情。

幼年砸缸的機智少年,其實也活在“別家孩子”的陰影里。父親司馬池的好友龐籍有個兒子龐之道,天資聰穎,和他相比,司馬光“自視如土瓦之望珠玉”,這才更加發(fā)奮讀書。

為官之道,司馬光最早是看著父親的一言一行學的,司馬池體恤百姓,固守原則,從不取悅上級,導致他在下層官階上一干就是17年,卻依然甘之如飴,司馬光身上的執(zhí)拗勁兒、迂夫本色就來自父親。

政治生涯中,從擔任禮官開始,司馬光便積極參與批評朝政缺失,不同于包拯的大炮轟鳴、歐陽修的敏銳高調(diào),司馬光的諫議風格溫和理性,他的諫書是提意見的范本,他本人是宋人公認最優(yōu)秀的監(jiān)察官、諫官和帝師人選。

晚年的司馬光位極人臣,他廣開言路希望重建“異論相攪”的寬容政治氣候,但王安石變法使北宋政治朝著“法家轉(zhuǎn)向”一路狂飆,到他在相位上辭世之際,北宋政壇已是徒留“執(zhí)拗”,寬容不再……

“我不否認司馬光作為政治家的幼稚和道德潔癖,但他那一顆忠君愛民之心始終如一。做君子容易,難的是事事做君子,一輩子做君子。司馬光去世后,朝廷給他的謚號是‘文正’, 這是一個文官所能得到的最崇高的謚號。”趙冬梅總結道。

把歷史學作為志業(yè)

“ 還原歷史,就像解幾何題時畫輔助線,歷史人物、事件就像一個接一個跳躍的點,指向唯一的結果,但點和點之間的連線是豐富的、立體的、復雜的、多元的,這些就是歷史寫作者要觀照的。 ”

說起歷史學,趙冬梅有講不完的話,但當記者問她是否從小熱愛歷史時,她笑了,坦誠地搖了搖頭。

1971年,趙冬梅出生在河北唐山,父親在廣東當海軍軍官。唐山大地震之后,母親拖家?guī)Э?,領著她和妹妹還有姥姥到了廣東。父母工作忙,沒時間照看她倆,就由姥姥看顧。

“小時候我淘氣得很,上躥下跳,姥姥根本攆不上。”趙冬梅笑著說。當時,家里沒有足夠的錢送姐妹倆上幼兒園,一直拖到上小學的年紀,又因為戶口不在當?shù)?,入學成了問題。碰巧鄰居王老師也是部隊家屬,負責招生,跟家長說:“學習如果不好,我們就不要了。”

趙冬梅小小年紀,聽不太懂,只記住了要好好學習,還隱隱地有種不踏實感,于是拼了命地讀書。“只有體育成績差,也不管,讀書好就行,沒有偏愛哪一科。發(fā)燒了還要堅持上課,每回考試還要拉開第二名一大截的距離才有安全感。”


·  趙冬梅在講座上給孩子們講宋史 。

高中時期,正值改革開放的春風漸暖,人們反思過往,期盼未來。 作為一個愛讀書的好學生,趙冬梅想著,如果能在時代變革下做個 “ 中國歷史的記錄者 ” 應該不錯,所以高考時,第一志愿報的全是歷史系。

1988 年,北大歷史系的入學通知書寄到家里,她如愿以償。

燕園十年,從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趙冬梅平靜踏實,把最初的選擇當成一生的志業(yè)。 北大歷史系同儕有埋首先秦歷史的,有探究魏晉南北朝制度的,趙冬梅不扎堆,她選了宋史,一部分原因來自她的偶像 —— 蘇東坡, “ 能夠產(chǎn)生蘇軾這樣偉大人物的時代,一定是迷人的時代 ” 。

最開始,趙冬梅把目光放在晚唐至北宋的軍事、政治、社會生活,研究中國古代的武舉與武學、宋代的武選官及邊防軍的組織體系。

做歷史研究,考據(jù)學是入門功夫,也是看家本領。 讀書期間,趙冬梅發(fā)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就下了不少考據(jù)功夫。 文章聚焦一種鮮為人知的古代官職 ——“ 供奉官 ” ,它在晚唐曾經(jīng)是一個宦官擔任的職位,到了宋代又變成了武選官的名稱。

趙冬梅如今還能想起當年做研究時抽絲剝繭的樂趣,既像偵探探案,又像解幾何題。 “ 學歷史的人常說考據(jù)是豆丁之學,太小,但我認為考據(jù)就像燒磚、造木料,你要搭個房子,修個花園,建個社區(qū),沒有一磚一瓦是不可能的。 ”


·  趙冬梅在杭州徑山寺 。

博士生涯,趙冬梅師從已逝的史學家??偙?。 作為北大魏晉南北朝史方向的“三駕馬車”之一,??偙笤鴮懽鳌秲蓾h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這是中國古代史學生不可不讀的經(jīng)典著作。

準備考博時,趙冬梅找不到可以跟著做宋史研究的博士導師,因為上過??偙蟮恼n,她大著膽子找他商量: “我想跟您讀博,但不研究魏晉,繼續(xù)做宋史。 ”??偙笠荒曛粠б粋€博士生,即便這樣,他還是欣然應允了。

“祝先生對我的影響很深,治學上他總時時提點我。 ”趙冬梅說,祝先生曾提醒她,做制度研究,過分強調(diào)帝王與臣民的矛盾對立不可取。 帝制國家,江山社稷一體,盡管皇帝和宰相之間有權力博弈,但總體上他們都是國家的高層領導者,他們還得領導這個國家往前走。

“這些論述對年輕的我來說是顛覆性的。 現(xiàn)在做北宋代際政治人物研究時,我還會想起先生的話,不忘政治平衡的重要性,時刻提醒自己,書寫歷史要有大局觀、大關懷。 ”

“學術圈有時也是名利場,可每當想到祝先生那一輩史家對名利的淡泊,我就會有信心,我就又能做我自己。 ”趙冬梅補充道。

宋韻是什么

1998 年,趙冬梅博士畢業(yè)后留校任教。

2000 年左右,她在北大開了一門 “ 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專題 ” 課程,開始進行關于古代日常生活的講課。

“ 對日常生活的觀照,讓我開始有機會去接觸歷史長河中的普通人。 學歷史 10 年,也是覺得知識儲備、觀念儲備夠用了,才決定回到史料中尋找個人、尋找個體。 ” 趙冬梅說。

上課教書、學術研究之余,她開始做面向大眾的歷史科普。 2012 年 2 月初,她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講寇準和司馬光,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獨樹一幟。

2021 年,她接連出版《法度與人心 —— 帝制時代人與制度的互動》《人間煙火 —— 掩埋在歷史里的日常與人生》,前者是為普通讀者解釋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糾葛的通俗讀物,后者講述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 琢磨《齊民要術》里的神奇菜譜,揭露 “ 東京夢華 ” 的月亮背面,從女性研究者的角度關注宦游路上的婦女與兒童 ……

2021 年底,趙冬梅開了 B 站賬號,講宋史,聊生活,親切和藹的 “ 梅梅老師 ” 收獲了一眾年輕 “ 粉絲 ” 。

“許多年輕觀眾對宋朝的了解是來自熱播的影視劇,這沒什么不好。我也看《清平樂》《夢華錄》,我看劇的時候不太把自己擺在一個學者的位置上,只要劇情過得去,放松一下,何樂而不為呢?”

隨著影視作品一起火起來的,還有宋朝生活美學。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年輕人學會了宋人的四般閑事,把下班后的生活儀式感拉滿。

“ 我們今天所說的宋朝生活美學,或者說宋韻,很大程度上是今天的人對宋的理解。 它包含著對宋代留下來的文字、圖像等物質(zhì)、精神內(nèi)容的發(fā)掘、整理、弘揚,也包含著今天的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包含著我們這個時代中國人在文化上的自覺、自信。 “

“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認為只有巴黎才時髦,只有紐約才現(xiàn)代,而是完全有自信,能夠從我們的文化資源中挖掘出更美、更好的東西。 如果可以,我愿意為所有留下了宋朝痕跡的地方、士儒代言,因為那是我心中的一種美好。 ”

將近兩個小時的采訪結束,趙冬梅沒有絲毫倦態(tài),她慢慢地喝著杯子里的茶 …… 窗外,驟雨初歇,陽光和煦。

總 監(jiān) 制:張   勉

責任編輯:邱小宸
關鍵詞: 趙冬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