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nèi)

他留下的不只是雜交水稻

2023-12-17 09:46:10 來源:央廣網(wǎng) 作者:周益帆 等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奮楫者丨他留下的不只是雜交水稻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5周年,也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決定10周年?;赝母锫魍荆谧鎳蠼媳?、各行各業(yè),涌現(xiàn)出無數(shù)勇立時代潮頭、銳意改革創(chuàng)新、敢于探索實踐的先鋒模范,他們身上鮮明的改革開放精神正被賡續(xù)傳承。

“心懷天下,吾輩何辭”,改革先鋒的精神正在何處開枝散葉、生生不息?“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后輩如何接好改革開放的接力棒,為新時代新征程匯聚更加強勁力量?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奮楫者》,致敬改革,致敬奮斗,致敬偉大時代。

2023年,是秈型雜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從1960年7月,袁隆平在試驗田里發(fā)現(xiàn)一株“鶴立雞群”的天然雜交水稻,到1970年,他的助手在海南南紅農(nóng)場附近發(fā)現(xiàn)雄性不育野生稻;再到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一部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歷史,也是這位國民科學家不懈努力,書寫雜交水稻事業(yè)新篇章的人生故事。

“五年前”的心愿

2023年10月14日,四川省涼山州德昌縣麻栗鎮(zhèn)阿月村,“超級稻單季畝產(chǎn)1200公斤超高產(chǎn)攻關(guān)示范項目”的成果揭曉。經(jīng)過專家們的測產(chǎn)驗收,三塊試驗田折算下來的平均畝產(chǎn)是1251.5公斤。此時,距離袁隆平提出單季稻畝產(chǎn)1200公斤的夢想過去了五年,如果他還能夠看到測產(chǎn)的現(xiàn)場,還會用那句“more than excited 非常激動”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嗎?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離開了我們。在醫(yī)院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外,擺滿了水稻、鮮花,人們以此紀念這位帶著中國人“自己養(yǎng)活自己”的科學家。這兩年,袁隆平的名字,仍被反復提起——許多網(wǎng)友還會在相關(guān)帖子下面留言:“袁爺爺,今天我也吃得很飽”。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二級研究員、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炳然也還是會常常想起袁老師,還是繼續(xù)奔跑在雜交水稻研究的路上。

和老師袁隆平一樣,趙炳然喜歡下田,“有時候赤腳就往稻田里跑,小腿常常被葉片刮傷”,但“滿眼綠色的時候,下田再快樂不過”。今年,趙炳然團隊的創(chuàng)新種質(zhì)“鎘低積累型臻兩優(yōu)8612”在湖南推廣種植107萬畝,這是團隊重頭戲,也是趙炳然要向老師匯報的成果:“袁老師離開這幾年,雜交水稻得到了很好的持續(xù)發(fā)展。我自己常常想:‘你是袁老師的弟子,你要干點事出來,你要配得上是袁老師的學生。’鎘低積累型‘臻兩優(yōu)8612’是全世界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低鎘雜交水稻品種,我們經(jīng)過了多年的試驗示范,就希望沒有一點瑕疵。因為哪怕有一點瑕疵,農(nóng)民的收益都會受到影響。”

趙炳然的微信名叫“稻子”,他對稻田的執(zhí)著,來自年幼時吃不飽的記憶,也源自聽過無數(shù)遍的老師袁隆平如何打開雜交水稻突破口的故事:“在他沒有找到突破路徑以前,時間越來越長,他的壓力越來越大,袁老師也會講:‘我搞這個事情,真的不是為了我自己。’”

1973年,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雜交水稻增產(chǎn)的夢想擁有了更廣闊的沃土,科學家們沒有止步于“三系法”雜交水稻開創(chuàng)的先河。1987年,袁隆平發(fā)表論文《雜交水稻育種的戰(zhàn)略設(shè)想》,他將雜交稻的育種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3個發(fā)展階段,讓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更加高效的方向發(fā)展。同一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被正式列入國家“863”計劃。但一次失敗,讓它差一點被全盤否定。

“88年制種,湖南省那一年受了災,產(chǎn)量很低,就到海南島制種,來彌補湖南受損的雜交稻,當時我提出的方案,抽穗不能太早,要放到3月底4月初,但是實際的抽穗時間被放到了3月中旬,結(jié)果那時候溫度低又下雨,兩萬畝制種,平均產(chǎn)量不到80斤,一次大失敗。”袁隆平從不避諱自己的失敗,他反復復盤過這一次的教訓。

在趙炳然看來,這是老師一以貫之的科學態(tài)度:“兩系法制種失敗,袁老師還是以他個人科學的態(tài)度,很冷靜地思考,提煉出科學的路徑,培育出來了新的材料。他就是在科學的路上,不斷突破,不斷追求,他說即便是失敗了,也可以為后人提供一些可借鑒的經(jīng)驗和教訓。”

日后數(shù)次介紹起雜交水稻的成功經(jīng)驗,袁隆平始終用“知識、汗水、靈感、機遇”八個字總結(jié),他深知,“機遇”不會時時降臨,失敗才是科學研究的常態(tài)。

又是近十年的求索——1995年,剛剛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在湖南懷化宣布:我國兩系法雜交稻研究已基本成功,可投入生產(chǎn)應用。

“五十年”的堅持

內(nèi)心的蓬勃與熱烈,讓這位國民科學家直至暮年,也未曾停下腳步。

進入20世紀,袁隆平向超級雜交稻和耐鹽堿水稻發(fā)起了沖擊。很多人不解,為何在糧食富足的當下,我們還要追求“高產(chǎn)、高產(chǎn)、更高產(chǎn)”?

在趙炳然看來,數(shù)量永遠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第一要素,也是老師一直向前奔跑的路徑:“數(shù)量的問題,解決它只有兩個辦法:一個面積的擴大,耐鹽堿水稻是擴面。另一個是追求單產(chǎn)的不斷提高和突破。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一步一步往上抬;三系稻、兩系稻,超級雜交稻,不斷地創(chuàng)新突破。”

1996年,原農(nóng)業(yè)部正式啟動“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鼓勵開發(fā)兼具高產(chǎn)、抗病、優(yōu)質(zhì)等特點的新品種,袁隆平領(lǐng)銜的超級雜交稻頻頻刷新水稻超高產(chǎn)世界紀錄。2016年,我國超級雜交稻取得重大突破,幾個品種刷新了多項紀錄。

耐鹽堿水稻,則不斷拓寬可以用作生產(chǎn)的耕地邊界——中國有十幾億畝的鹽堿地,基本上是不毛之地,其中,能夠種水稻的鹽堿地大概有1億多畝。袁隆平追求的,正在把這部分鹽堿地利用起來,如果能增加一億畝的耕地面積,按最低畝產(chǎn)300公斤計算,每年可以增產(chǎn)稻谷300億公斤。袁隆平說:“300億公斤可以多養(yǎng)活一億人口。”他十分在意,“增產(chǎn)的糧食”究竟可以量化成讓多少人不餓肚子。

這是袁隆平一生牽掛的稻田。學生吳朝暉曾在紀念文章里寫到:2020年上半年,他腳開始用不上力,只能拖著走,但就是在那樣的身體狀況下,他還不忘著去工作,只要走得動,硬要去田里看水稻(央廣網(wǎng)發(fā) 受訪者供圖)

2018年,袁隆平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領(lǐng)完獎,他回到湖南的第一件事還是下田:“來的時候,最后跟我的超級稻告一下別,明天我又要到田里去。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就在想,我那個超級稻長得怎么樣?。棵恳惶於甲儤?。”

2020年9月7日,在最后一次吹滅生日蠟燭時,90歲的袁隆平許下的愿望也還是“高產(chǎn),更高產(chǎn)”。不到兩個月后,畝產(chǎn)3000斤的目標實現(xiàn)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范基地在秋雨中迎來晚稻測產(chǎn)。“叁優(yōu)一號”被稱為第三代雜交水稻的“尖子生”,它的“應考”成績是911.7公斤,加上早稻的平均畝產(chǎn)619.06公斤,新的世界紀錄就此誕生。袁隆平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盯著測產(chǎn)過程,他不停地鼓掌:“一畝地產(chǎn)3000斤,就可以養(yǎng)活5個人吶。我現(xiàn)在more than excited,非常激動,這個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

一年四季跟隨著水稻的生長輪轉(zhuǎn)。在趙炳然的記憶里,老師走過每一方試驗田:湖南秋收結(jié)束,就要立刻趕往海南的育種基地;山東的耐鹽堿高產(chǎn)水稻豐收后,種子又被播撒進寒冷的青海柴達木盆地鹽堿地里。在一趟趟追趕太陽的顛簸中,在對每一穗水稻究竟能結(jié)出多少籽粒的突破中,“中國飯碗”的成色越來越足。

高產(chǎn)更高產(chǎn),都會成現(xiàn)實

趙炳然將老師的這種堅持,歸結(jié)于“寬廣的胸懷”與“取之不竭的好勝心”。進入耄耋之年,袁隆平的身體大不如前,容易氣喘,有時還會頭暈,但他始終相信科學無止境,就該持續(xù)不斷地跑下去:“內(nèi)心是要為民造福的宏愿,他的生命里好像只有這件事。另外一個方面,袁老師又特別會‘玩’,他這種‘玩’也是很爭強好勝。他講‘滿意而不滿足’,我們一些同行會說,袁老師,你別跑得這么快了,我們年輕人都跟不上呢。”

袁隆平有意用自己活躍、高能量的生命狀態(tài)點燃年輕人。

在趙炳然邁入五十歲時,袁隆平給他題了一幅字——“一粒種子藏世界,天命之年攀高峰”。究竟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攀上高峰,袁隆平尊重年輕科學家們的知識與旨趣,爬到山腰,需要托舉一把時,他又從不惜力。

鎘,是一種易被水稻吸收的重金屬,也是一直以來困擾水稻生產(chǎn)的難題。趙炳然選擇的就是這樣一條登山之路:“2016年開始有突破;2017年發(fā)了文章,袁老師當時給這個技術(shù)取了個名字——親本去鎘技術(shù),那只是跨出的第一步;2017年,我們團隊非常明確地提出來搞第二代鎘低積累型水稻,路徑是通過重離子誘變和靶向篩選技術(shù)。剛開始用別的誘變方法,化學誘變,物理誘變,都沒有得到結(jié)果,我們就開始了重離子誘變。”

種子被送到了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2019年3月進行了第一次重離子誘變實驗,通過團隊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M1TDS技術(shù)和反復實驗,具有鎘低積累特性的母本“蓮1S”被找到了。

新種質(zhì)的創(chuàng)制,還需要具有鎘低積累特性的父本。重離子加速器的束流時間極為寶貴,每個科研團隊每年的使用時間以個位數(shù)計算。趙炳然希望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能夠提供更多的束流時間,他找到了老師袁隆平幫忙:“我就跟老師交流,能不能提供更多的束流。2019年12月1日,我?guī)е覀兊男』锇榈皆蠋熌抢飬R報,袁老師看了很高興,寫了信,簽上他的名發(fā)過去,實驗室收到后3日就回了信,表示全力支持。”

當老師年紀越來越大,趙炳然有意識地開始保存照片。這一次會面,也被相機記錄了下來:袁隆平剛剛經(jīng)歷一場疾病,身體十分虛弱,因為太瘦,整個人似乎“陷”進了按摩椅中。他拿著放大鏡逐字逐句地看完信,然后又走到桌子旁,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2020年可用于植物研究的所有束流時間,都留給了鎘低積累型水稻。團隊成功獲得了父本“8612”的鎘低積累突變,更綠色安全的新種質(zhì)創(chuàng)制成功:“鎘的國家標準是0.2,我們是0.021,產(chǎn)量又很高。到了收割的那段時間,我心里面這塊石頭就放下來了。”

2020年11月,趙炳然獲得第十一屆“袁隆平農(nóng)業(yè)科技獎”,那是袁隆平最后一次親自頒發(fā)這一獎項。歷來10名左右的獲獎者名單被擴充到了26人,趙炳然也在其中。他知道,老師是想以此鼓勵這些“新種子”在雜交水稻的研究上繼續(xù)攀登。

誘變靶向篩選育種技術(shù)和鎘低積累型“臻兩優(yōu)8612”的培育成功與應用,是趙炳然交出的答卷。很多回走到水田里,風吹起稻浪,稻芒劃過手掌,他總覺得老師袁隆平在俯瞰這片沃土,有時也想問一問,在老師的眼中,自己算不算攀上了一個高峰?

很多問題,再也得不到回答。

袁隆平離開后的第三天,趙炳然發(fā)了一條朋友圈,把老師給自己頒獎的照片和少年時的一張證件照拼在一起,配文是“這個少年,用小時候沒有飯吃追隨老師一輩子”。正因為自己也餓過肚子,所以很懂袁老師的追求,也愿意像老師那樣,把雜交水稻研發(fā)作為一生的事業(yè)。趙炳然說,從1987年追隨老師的那一天開始,直至將來,自己的心都會一直放在雜交水稻的研發(fā)和更年輕的人才培養(yǎng)上,老師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總能實現(xiàn)。

“我有著一個夢

走在田埂上

它同我一般高

我拉著我最親愛的朋友

坐在稻穗下乘涼。”

記者丨周益帆 傅蕾 溫盛強

責任編輯:邱小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