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日整裝待發(fā)去上學,卻率先收到了來自學校的千元賬單——近日,一中學疑似憑校服等“購買記錄”辦理入學的新聞引發(fā)熱議。
據(jù)澎湃新聞報道,9月1日,有家長反映湖北省襄陽市襄州九中要求七年級新生買校服、牛奶、保險,雖未明確強制,但無購買記錄就不辦入學。其中,校服價格為620元,牛奶380元,保險費140元,總計1140元。對此,校方回應,上述事項均屬自愿,但學校“開展活動時是絕對要統(tǒng)一服裝的”,根據(jù)很多家長的經驗,買牛奶和保險“是有好處的”。
學校統(tǒng)一校服著裝,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避免攀比心理;給成長期的學生購買牛奶、保險,也是為他們的營養(yǎng)和安全著想。然而,憑相關“購買記錄”才能辦理入學的生硬做法,則有變相強制收費之嫌,也不是人性化教育的應有姿態(tài)。
2015年6月,教育部等4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規(guī)定,選用校服的學校要加快建立以學校和家長委員會為主體,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社會代表等多方參與的校服選用組織,負責具體選用、采購工作。學生自愿購買校服,允許學生按照所在學校校服款式、顏色,自行選購、制作校服。
若涉事學校跳過了關于校服的深入論證、充分溝通等環(huán)節(jié),直接將定好的校服價格“通知”家長繳納,顯然有違相關規(guī)定,是對學生和家長應有知情權、選擇權的漠視。站在家長、學生的立場設身處地考慮,當他們在開學日面對這一繳費要求,很多人沒有時間和條件去深究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配置合理性。對不少家長來說,為了讓孩子順利入學,給學校和老師留下較好的初印象,避免孩子“被針對”,他們也只能乖乖掏錢。因此,很多人并非真的是自愿購買,而是權衡利弊后無奈的“被自愿”。
其實,如今相關校服產業(yè)已經發(fā)展較為成熟,新入學的學生也沒必要一開學便整齊劃一地穿上校服。學校在開學前后,盡量將探討和決策環(huán)節(jié)前置,邀請家長和學生充分表達偏好和需求,選定性價比高、質量過硬的校服產品后,再要求統(tǒng)一著裝也不遲。比起外在服裝上的統(tǒng)一,引導孩子理性參與選定校服這一校園事務的決策,基于自身體驗和感受大膽發(fā)表意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或許是更具意義的開學“第一課”。
對于烈士子女、孤兒、殘疾兒童、家庭困難學生等特殊、困難群體,學校也應在開學了解具體情況后,推行更加人性化的校服配置措施。比如,一些地區(qū)就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向這類困難學生無償配發(fā)校服。
此外,購買校服時,也沒必要“一刀切”地要求全套配置。按照襄州九中校方的說法,該校校服包括兩套夏裝、一套秋裝和一套冬裝。家長可以在綜合考慮家庭經濟狀況和學生現(xiàn)實需求的基礎上,自主選擇需要的校服形式,而不必強制全部購買。例如,若學生覺得比起校服冬裝,自己的羽絨服更為保暖、舒適,又何必另外添置呢?
至于購買牛奶和保險的事項,涉事學校也理應尊重家長和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避免將這些選購雜項和入學辦理變相掛鉤。事實上,不少家庭或許已經為孩子配置了保險,訂購了牛奶,重復選購只會徒增經濟負擔;學校提供的少數(shù)選項可能也未必符合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比如一些乳糖不耐受的學生根本就不適合長期服用牛奶。少設置一些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多聽聽家長和學生的真實想法,相關決策才能更加合理、更讓人信服。
開學日這天,學生本該輕松、從容地去上學,類似把收費項目和入學一同辦理的做法,無異于將學生和家長置于“被自愿”的無措境地。好的教育,絕不該如此把人“拒之門外”。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