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來上海,很聽勸!”“旅游我聽勸!五一去廣州!”最近年輕人中開始流行起“聽勸式旅行”。不同于過去“網(wǎng)上找攻略,線下自由行”的出游方式,“聽勸式旅行”主打一個毫無準備、隨心所欲。人們臨出行前在社交平臺發(fā)布一條“聽勸”帖,然后靜靜等待網(wǎng)友留下吃喝玩樂行的各種錦囊妙計:或是網(wǎng)友自己摸索的旅游攻略,或是幫人“避雷避坑”的貼心提醒,又或者是本地人給出的出行建議。
據(jù)《2023年度旅行趨勢報告》顯示,“聽勸+旅行”相關筆記在過去一年同比增長了86268%,平均每篇聽勸體筆記都會收到43.9條來自熱心人的回復。
對于美景美食的追求,對于踩雷、掉坑的抗拒,構成了“聽勸式旅行”走紅的邏輯基礎。不同于自上而下指導式的旅游攻略,勸告更多是過來人或本地人的經(jīng)驗之談。
其訴求更為直接,就是要接觸到更多獨具當?shù)靥厣脑兀l(fā)現(xiàn)更多不期而遇的美好,同時也盡可能規(guī)避別人走過的坑和吃過的虧,透過更真實的評論提取出更有價值的內(nèi)容。這種切口更小、細節(jié)更豐富的“互助式旅游”,更像是網(wǎng)友們點對點的“游覽指導”,讓旅行變得更深度,更多元,也更具有“私人定制”的樂趣。
在這場旅行者與網(wǎng)友“共創(chuàng)”的旅行中,大家彼此成為對方的嘴替、眼替或是腳替。大家樂于主動求助和探索自己青睞的旅游方式,也愿意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實用建議,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信息共享與即時互動的力量。一人提問、眾人討論,“聽勸式旅行”的底層邏輯其實還是“提問互助”。無數(shù)個普通人之間的真誠探討和分享,構成了基于共同興趣的線上集體交流。每一條評論、每一個推薦、每一條提醒都有可能成為旅行者的獨家記憶。
這也更加契合當下人們青睞的“輕社交”理念。網(wǎng)友間互無交集,彼此間不存在各種牽扯,這也就更利于大家客觀理性地交流探討。若建議被認可,互相都能收獲極大的滿足感,但建議沒被采納也無大礙,陌生人之間釋放的善意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情感體驗。這種基于信任的互動主打一個真誠和輕盈,也讓旅行變得更加高效和溫情。
不過如果只把“聽勸式旅行”當作一種社交媒體上的集體行為,或許很難得出對消費市場有參考價值的判斷。它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部分文旅市場宣傳與游客需求間的脫節(jié)。游客往往渴望聽到一些更真實、更具體的出行建議,但當前一些景點的文旅宣傳要么不夠豐富,要么充斥著“廣告”濾鏡,難以滿足游客事無巨細的真實體驗。
在社交媒體時代,即便是很小的城市,都有可能成為人們追求的“詩與遠方”。“聽勸式旅行”其實對各地文旅也是一種提醒,信息的真實性對于游客是很重要的元素,不妨建立健全評價體系,鼓勵用戶真實的體驗分享,提升游客的信任度。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