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艷異的筆觸喚醒魯迅小說的精魂。
|作者:許曉迪
2021年,魯迅誕辰140周年,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熱播出圈,讓那個站在教育部門口,一手叉腰,一手扶著“不干了”木牌子的魯迅,在年輕人中反復刷屏。
相比高高在上的“反封建斗士”魯迅,這些年來,一個“人間的魯迅”正進入大眾視野——從他飼養(yǎng)的寵物壁虎到他偏愛的甜食點心,從他那些不著調的打油詩到那些充滿“奪筍”氣質的風涼話。
這并無損于魯迅的偉大。就像我們看《覺醒年代》,會為魯迅面對陳獨秀熊抱的驚恐躲閃留下“哈哈哈哈”的彈幕,也會為他寫完《狂人日記》后眼角落下的一滴淚而動容震撼。
學者陳平原曾用“鑄劍復仇”形容魯迅的精神氣質。在《鑄劍》里,魯迅寫了一個少年眉間尺的復仇故事,從揮刀自刎到三個頭在鼎中互相撕咬,決絕悲愴,極盡鋪張揚厲之能事。這正是魯迅,“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即使被沙礫打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摸自己的凝血,覺得若有花紋,也未必不及跟著中國的文士們去陪莎士比亞吃黃油面包之有趣”(《華蓋集·題記》)。
2021年,插畫師昔酒為這篇小說創(chuàng)作了全新圖像繪畫。著名海報設計師黃海如此評價:“《鑄劍》之妙,如青焰赤苗,繪畫解構令人贊嘆。最清冷的青、最朽媚的黃、最魍魎的黑……這些曾幾何時想象中的色彩、構圖如今被還原而出,令人心悸。”
· 昔酒為魯迅原著編繪創(chuàng)作的《鑄劍》。
01 鑄劍復仇
《鑄劍》大概是魯迅筆下最具“鬼氣”與現代性的故事。楚王命刀工用王妃所生的鐵塊打造一把劍。刀工日夜鍛造,用3年鑄成兩口寶劍。王疑心重,又極殘忍,刀工預感此去獻劍兇多吉少,對妊娠中的妻子留下遺言,只帶雌劍奔赴王城,一去不返。
16年后,當年的遺腹子眉間尺成長為一個“不冷不熱”、連殺死老鼠都逡巡不前的少年。得知父親的遺言后,他決心復仇:“我已經改變了我優(yōu)柔的性情,要用這劍報仇去。”他來到王城,卻報仇無望,絕望中,一個黑須黑發(fā)、瘦得如鐵,聲音好像貓頭鷹的“黑色人”,要幫他報仇。黑色人向少年索取他活潑潑的生命,眉間尺毫不猶豫地削去了自己的頭顱。
· 《鑄劍》中的插圖。
百無聊賴的國王正在亂發(fā)脾氣,黑色人求見,稱能為國王解悶。他把眉間尺的頭扔到金鼎中,那顆頭在水中升降歌唱。當國王走近金鼎去看時,黑色人手起劍落,王的頭落進了鼎中。
· 《鑄劍》中的插圖。
仇人相見,兩顆頭開始激烈地嚙咬。當國王深深咬進眉間尺的后項窩時,黑色人也將自己的頭劈落鼎中。三顆頭展開凄絕之戰(zhàn)。眉間尺和黑色人如餓雞啄米一般,一頓亂咬,咬得王頭眼歪鼻塌,滿臉鱗傷,終于只有出氣、沒有進氣了。
王公大臣們從鼎中撈出三個頭骨,卻無法分辨哪個是國王,絞盡腦汁后,決定將三個頭骨都和王的身體一起放在金棺里落葬。故事的最后,百姓都奔來瞻仰國王的“大出喪”。在萬頭攢動的看客中,復仇者與被復仇者,連同崇高悲壯的復仇本身,已被消解與遺忘。
· 《鑄劍》中的插圖。
《鑄劍》寫在1926年的秋天,那一年,魯迅45歲。從女師大風潮、五卅運動到“三一八”慘案,他被卷入中國現代史的激流中,自己也上了北洋政府的黑名單,南下避難。時代大轉變的預感中,魯迅再次咀嚼到“濃黑的悲涼”,眉間尺決絕的復仇與抗爭,涌向他的筆端。
故事中的黑色人,映出魯迅自己的影子——講臺上,他也是須發(fā)、衣著全黑;他也喜歡貓頭鷹,每每把自己的文章比作討厭的“梟鳴”。黑色人為眉間尺報仇,即便與敵人同歸于盡,即便難逃被“看客”圍觀的命運。魯迅也是如此。他要做歷史的“中間物”,“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做一個“不三不四的作者”,在舊營壘中反戈一擊,制強敵的死命,在舊時代與舊我的“同歸于盡”中,尋求新時代與新我。
魯迅的一生都在“鑄劍復仇”,不憚為孤魂野鬼,也不愿用所謂的“寬恕”放棄正義,獲得正統與權力的接納。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留下名篇《死》,在“遺囑”第七條中,如此寫道:“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02 意識流與馬賽克
大學畢業(yè)時,昔酒讀到了《鑄劍》,“當時感覺這個故事的走向很神奇,像一個怪誕的充滿寓意的夢”。2016年,她開始在線上教繪畫課,選了一些文本,讓學生發(fā)揮想象畫出來。選的故事,大多有點“怪”,比如卡夫卡的《鄉(xiāng)村醫(yī)生》、《聊齋志異》里的“嬰寧”,還有魯迅的《鑄劍》,她因此又把小說讀了一遍。
3年后的秋天,編輯拿給昔酒一本圖像版的《夢十夜》,夏目漱石的原文被切割開,一句或一段對應一個完整的畫面,看著很舒服。她也想畫一本這樣的東西。編輯問畫什么,她在腦中迅速過了一遍,幾乎是瞬間,選定了《鑄劍》。
10月,昔酒開始動筆?!惰T劍》的故事發(fā)生在楚國,她跑了好幾趟湖南省博物館臨摹文物。楚王出行時大車上掛的帷幕圖案,參考了馬王堆的T形帛畫;宮女們逗弄花豹的場景,來自馬王堆出土的四層套棺上的圖案。有一頁,楚王正悶悶不樂地喝酒,下方有一個小把手的啤酒杯似的東西,非常當代,其實借鑒的是馬王堆的漆器款式。
創(chuàng)作時,昔酒也常常“當代”一把。有一頁,她畫了眉間尺父親鑄造的十幾把劍,有的器型是博物館里看到的,有的則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個鐵匠”亂畫的。“如果我在給王鑄劍,無聊時可能就會做點有趣的東西。”她指著那些劍,“你看,這把特別細,這把帶鋸齒,這把劍身上有花紋。”
昔酒覺得這和古人燒陶一樣。工人會在客戶的訂單外,往縫隙里填上一些隨手捏的小動物、小陶俑。這些墓穴里出土的小玩意兒,現在躺在博物館里,它們是那時的匠人在“甲方”“訂單”外的自由世界。
小說里,楚王是個“畫衣的胖子”。昔酒不想在衣服上畫那些古典的團龍紋。她的設計類似日本怪才女畫家草間彌生的調調,黃色的袍子上綴滿大團的紫色波點,“花里胡哨、金光燦燦的”。
· 昔酒所繪的楚王。
還有眉間尺,原文中是個16歲的少年,昔酒把他畫成一個胖胖的小孩,眼角下垂,“看起來就沒什么主見的樣子”,身上穿的,是一條連體褲。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