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景不同。不知不覺間,癸卯年中秋節(jié)又不約而至。中秋回家團圓賞月,促膝共敘天倫之樂,已是中華大地千百年來延續(xù)至今的永恒主題。其間,吃一枚月餅,寄一縷相思,更是中秋時分不可或缺的文化象征。
如今的人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早已脫離苦日子,過上了好日子。物質(zhì)生活愈加豐盈的同時,中秋節(jié)的月餅也日新月異,變得五花八門。單從月餅的餡料上說,就有棗泥、豆沙、蓮蓉、芋泥、鳳梨、瓜醬、蛋黃、咸肉之分,而近幾年變化形成的抹茶紅豆、牛奶芝麻、綠茶瓜子、山楂話梅、素鹵肉豆等新式餡料更是延伸了消費者的味蕾,不禁讓人感嘆月餅的身價堪比熒屏里的明星。這雖是一句玩笑話,但也從某種程度上展現(xiàn)出國人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經(jīng)濟的快進水平。
不過,月餅不是新世紀的產(chǎn)物,唐朝時,中秋節(jié)已經(jīng)成為國家法定節(jié)日,與之相伴的月餅類似物也同時出現(xiàn)在了中秋之夜。如《唐書》里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再如《洛中記聞》里說,唐僖宗在中秋節(jié)吃月餅,味道極美,又聽聞新科進士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贈予新科進士們享用。
但中秋節(jié)興盛于兩宋,月餅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同時期的周密在《武林舊事》里也提到過“月餅”二字。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真正的月餅是從宋朝起才脫胎于大眾糕點而獨成一家的。
宋朝的月餅又叫“荷葉”,后又衍生出“金花”“芙蓉”等其他雅稱,制作方法也比較講究。如蘇軾在《留別廉守》里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由此可知,宋朝的月餅餡料是用飴糖和油酥做成的,這便是今天的蓮蓉和五仁兩種月餅最早的雛形。然而,宋朝的月餅餡料單一,同其他糕點幾無差別,這與宋朝人向來偏愛清淡口味的飲食習慣不無關系。
兩宋以后,西方文藝復興蔚然成風,明朝的月餅餡料也由此豐富起來。例如明朝官員沈榜在其編著的《宛署雜記》中記載:“八月饋月餅,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shù)百錢者。”沈榜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當時已經(jīng)用水果來制作月餅的餡料,而且價格較高,動輒百錢一個,普通民眾一般不具備大量消費的條件。
延續(xù)至清朝,中秋節(jié)的月餅已經(jīng)發(fā)生質(zhì)的突破。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專門講過一種叫“劉方伯月餅”的制作用料。其文說道:“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兒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將松仁、核桃仁等各種堅果的內(nèi)核研制成末,再加入冰糖,吃起來不會感到很甜,但又香軟綿柔,這樣的餡料已經(jīng)與今天的五仁月餅沒有絲毫差別。
清乾隆時期另外一本美食著作《醒園錄》也同樣提到過五仁月餅的餡料組合方式。“其餡料,用核桃肉去皮研碎半斤,松子、瓜子仁各二兩,香圓絲、橘餅絲各二兩”。與《隨園食單》有所不同的是,《醒園錄》里的五仁月餅,其餡料中還加入了橘子皮制作而成的橘絲,并在橘絲中放入食用色素,使其顏色各異,以增加外觀美感。這與早些年市面上廣為流行的經(jīng)典手工月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清代訥音居士續(xù)寫的《三續(xù)金瓶梅》也提到過各式餡料的月餅:“有定做的桂圓月餅、山楂月餅、八寶月餅、夾沙月餅”。此也說明,清朝的月餅餡料已經(jīng)相當成熟。
到了民國,不管是市井之家還是窮鄉(xiāng)小農(nóng),月餅已經(jīng)成為八月節(jié)的必備品,月餅的餡料亦是應有盡有。1889年,廣州一家名叫蓮香樓的食品店正式營業(yè),該店最先以售賣各類糕點為主,此后,發(fā)展成以月餅為特色的大型甜食店,并且接受加工訂貨。另有一家名叫陶陶居的月餅店更是品類多樣,花式繁雜,單是月餅的名字就有“陶陶可觀月、七星伴月、陶陶居上月、桂子蟾蜍月”等品類。餡料更是有“四黃蓮蓉、雙黃蓮蓉、核桃燒雞、冬筍鴨腿、雞油雙黃”,許多餡料哪怕放在今天也是別具一格,別出心裁。
縱觀月餅發(fā)展史,我們可以得見,古人吃的月餅還是相當豐富的,尤其是明清民國時期,月餅的餡料多、種類多、創(chuàng)意多,既有美學范式的延伸,又有色香味帶來的食欲,比起今天快餐式的流水月餅,更具有一種別樣的節(jié)日意義。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