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名叫頌簋(guǐ)
乍看,像一口蒸鍋?
再看,似佛跳墻盅?
如果你對它還有種種奇妙的猜想
那你急需get一個知識點:
“簋”是什么物件?
今天,帶你認識這件頌簋
01
一口兩千多年前的“銅飯碗”
簋(guǐ)
指一種盛食器
流行于商周時期
彼時王官貴族宴請時,席地而坐
簋就放在席上
里面裝著黍(大黃米)、稷(小米)等煮熟的主食
供人們?nèi)≈?/p>
西周中后期,簋多有蓋
簋蓋可以翻轉(zhuǎn)
作為盤子裝菜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碗碟套裝”
△示意圖
頌簋這口“銅飯碗”造型秀美
紋飾以竊曲紋為主紋
搭配使用瓦紋和垂鱗紋
上有高隆蓋
下有三小足
兩側(cè)有一對獸首環(huán)形耳
可謂西周后期的簋之精品
02
古人竟把“日記”寫在“銅飯碗”上?
不過
頌簋的出世
并非因為它的主人需要一個新飯碗
青銅簋除了用作食器之外
還可用作重要禮器
頌簋,便是其主人“頌”
用來刻“日記”的一件禮器
△頌簋主體內(nèi)和蓋內(nèi)刻有內(nèi)容相同的銘文
那一天,風和日麗~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西周的一個清晨
周王冊命頌
令其在洛陽任職,監(jiān)造新宮
并賜給他黑色的禮服、馬具等物品
以茲勉勵
頌接受了冊命
向周王行跪拜大禮,以謝王恩
冊命禮結(jié)束后
頌心潮澎湃
他將這天的輝煌時刻
濃縮成152字的“日記”
刻在頌簋之上
祀其先祖,傳其后世
愿永遠臣仕周王,求仕途長久通達
這段銘文
橫成行,豎成列
布局規(guī)整、章法嚴謹
是西周王室所使用的標準書體
也是金文最成熟的形態(tài)
小知識:金文,漢字的一種書體名稱,指鑄造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上與甲骨文相接,下啟篆、隸、楷之先河,也稱鐘鼎文。
銘文所刻的冊命制度
是西周重要的禮儀制度之一
對于研究西周的歷史
尤其是西周的冊命制度
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03
你奇數(shù),我偶數(shù),“好兄弟”一生一起走
說到簋
不得不提它的“好兄弟”——鼎
鼎,較為人所熟知
最初功能為炊具和食器
后發(fā)展為重要的禮器
△由左至右依次為:“后母戊”青銅方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大克鼎(上海博物館藏);祖辛方鼎(山東博物館藏)
西周發(fā)展出一類特殊的等級制度
名為“列鼎制度”
即以不同大小、數(shù)量的鼎
搭配不同數(shù)量的簋
形成固定的禮器組合
在祭祀、宴饗(xiǎng)、隨葬時使用
標志其主人身份地位
鼎一般為奇數(shù),簋一般為偶數(shù)
天子享用九鼎八簋
諸侯使用七鼎六簋
大夫使用五鼎四簋
以此類推
不能越級使用
頌簋也有自己的“鼎兄弟”
它和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上海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頌鼎
銘文內(nèi)容相同
屬同一組青銅禮器
傳世的頌鼎共3器,頌簋共6器+2個單獨的簋蓋
△由左至右依次為:頌鼎(故宮博物院藏);頌鼎(上海博物館藏)
幾千年前冊封大典的一幕幕畫面
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之中
但精美的銘文,刻下永恒
厚重的青銅簋,流傳至今
供人追思憶古
感悟歷史的瞬間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