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崔涂的《七夕》詩

2023-08-23 09:15:00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陳大新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陳大新:崔涂的《七夕》詩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戴不凡《小說見聞錄》中,有牛郎織女“七夕”會的傳說,據稱,大約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文字上《淮南子》記載有:“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牛郎織女“七夕”會的傳說,經民間的不斷豐富,有了很完整的故事,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小說家、戲劇家馮夢龍將其編入了《情史》。

對牛郎織女每年僅“七夕”方能一見,歷代詩人吟誦不絕?!豆旁娛攀住分?ldquo;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曹丕《燕歌行》“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李商隱《辛末七夕》“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過來遲”;皆久傳之佳句。秦觀《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能從相思之苦,相見之難中跳出,頗有新意,為人稱許。

然而,更早從有情人相見難的詠嘆里跳出來的,是唐代詩人崔涂。他的《七夕》詩云:“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瑤軒:指仙車。詩人讓織女坐著仙車,緩緩渡過鵲橋,去見她的牛郎。“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古有“天上一日,人間一年”之說。如此,牛郎織女便是每天黃昏相約一次了。地上的人們空自多愁,又豈知天上之事,世間多少人家求此而不得呢。故詩人云:“誰道秋期有淚痕”。崔涂《七夕》并非故作反語,而是有真實感受而發(fā)。牛郎織女即使被天帝懲罰,也能“年年七夕渡瑤軒”,而自己則常年在外漂泊不定,或數載不與家人團聚,如此,則牛女何恨。

崔涂有《春夕》云:“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胡蝶夢中家萬里,子規(guī)枝上月三更。故園書動經年絕,華發(fā)春唯滿鬢生。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沒有銀河之隔,要歸便也歸得,然而詩人面臨的處境卻難與人言。在《蜀城春望》一詩中,詩人吟道:“天涯憔悴身,一肩一沾巾。在處有芳草,滿城無故人。”如此天涯孤旅的生活,竟使他羨慕起雖然“盈盈一水間”,卻還能“金風玉露一相逢”的牛郎織女來。但當他誦出“誰道秋期有淚痕”之時,恐怕自己的眼角正掛著凄涼的淚痕。

崔涂,字禮山,約生于850年,卒年已不詳,兩《唐書》無傳。明代胡震亨《唐音戊簽》稱他為江南人,傅璇琮考為浙江桐廬人。崔涂《和進士張曙聞雁見寄》中有句:“試向富春江畔過,故園猶合有池臺。”又《與友人同懷江南別業(yè)》云:“舊業(yè)臨秋水,何人在釣磯。”所稱池臺、釣磯即為嚴光釣臺。唐僖宗于中和元年(881)七月避黃巢至蜀,崔涂也入蜀來赴舉,據其《巫山旅別》稱:“五千里外三年客,十二峰前一望秋。”可知他在蜀地滯留了至少三年以上。僖宗于中和五年正月返京,崔涂因在蜀期間未能登第,也離開了。至光啟四年(888)方才進士及第,時已屆中年。

崔涂與當時的詩人張曙、方干等交好,每有唱和,頗有詩名。崔涂中進士后似一直未獲官職,從他的詩作中找不到入仕之跡?;蛞驗闀r運不濟,戰(zhàn)亂連年,竟終身碌碌于江湖羈旅之中了,而他常念故園風景,卻又欲歸不歸的緣由,今天也已不得而知了。

責任編輯:馮小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