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古人倡導的八德中,“恥”是落腳的底線

2023-08-18 10:12:49 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作者:馬愛生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有恥且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古人將“恥”作為維系社會運行的四項道德準則之一,可見古人對“恥”這一德目的重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在古人倡導的八德中,“恥”作為落腳的底線,明道理、知羞恥是一個人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墩撜Z·為政》里,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大意是說,加強道德教化使人們向善,注重禮儀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百姓方能知榮辱,對丑惡產生羞恥之心,更加恪守正道。

“恥”字原作“恥”,從心耳聲,左部“耳”表示聽,右部“心”表示與心理活動相關。“恥”后來又演變成“恥”,右部的“心”被替換為“止”,不禁讓人聯想到,若聽見別人評價自己的過失,應該對自己的不當行為立即停止?!墩f文解字》解釋,“恥,辱也。”說明對于壞事,本能要有感情上的拒絕。孟子認為,“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也。”他還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人若沒有了羞恥心,才是真不知羞恥,無可救藥呀。

知恥,心中就有了是非標準。漢代有一個人叫樂羊子,他的妻子為人很有操守。有一次,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了別人丟失的金餅,喜氣洋洋拿回家來,他的妻子卻說:志士不飲盜泉,廉士不食嗟來,你為何用人家遺失的東西來玷污自己呢?樂羊子聽了很慚愧,就將財物又放回了原處。

《禮記·中庸》稱:“知恥近乎勇。”春秋時期,吳越交兵,越國兵敗,越王勾踐在吳國為奴三年,勾踐含羞忍辱、臥薪嘗膽,經過長久準備,最終一雪前恥打敗了吳國,這便是“知恥近乎勇”的力證。而吳王夫差也曾有過一段類似的經歷,早年夫差的父親吳王闔閭被越國打得大敗,重傷氣憤而死,夫差即位后,日夜加緊練兵,每天必使人喊,“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夫差則涕泣答,不敢忘!這才有了日后的國富兵強。可惜的是,夫差最終還是淡忘了刻骨之恥,直至被越國擊敗時,他羞愧不已,拔劍自盡而亡。由此可見,牢記羞恥可以使人奮發(fā)有為,而忘記羞恥則距離危險很近了。

恥感好像一根無影無形的鞭子,時刻督促著人們朝著正確方向前行。廉頗了解到自己驕縱狹隘的錯誤后,便幡然悔悟,負荊請罪,于是換來將相和睦。蘇秦學業(yè)未成時被身邊人恥笑,他知恥而發(fā)憤苦讀,終于以“合縱”主張佩戴六國相印。韓信長思胯下之辱,苦練本領,不肯懈怠,最后終于成就一番大業(yè)。從某種角度來說,恥辱看似是一種痛苦的情緒,但它也是新生的起點,只要將恥銘刻在心底,就不會重蹈覆轍、恥辱加身,而可能會鳳凰涅槃、脫胎換骨。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知恥,是為了改。西晉周處少時為禍鄉(xiāng)里,被稱為“三害”之一,后來他知道自己為人所厭惡,感到十分羞恥,便想浪子回頭。他請教高人,說自己想修養(yǎng)操行而年紀已大,恐怕來不及了。對方告訴他,古代的人看重朝聞過晚上就改正,你只要有志悔過,不怕日后美名不彰。改過后的周處品格煥然一新,成長為治境有方、戰(zhàn)死沙場的一代名臣。有羞恥感對于每個人來說都甚是重要,這種不安可以迫使人們直面問題、矯正人生。

顧炎武說過,“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龔自珍亦道,“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知恥為道義之端,是良知之苞芽,只有知恥才能遠恥,時時自警、講究節(jié)操正是改正過錯、避免恥辱的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蔡曉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