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古人在暑天如何吃冰

2023-07-26 09:16:30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邱俊霖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biāo)題:去古代吃冰

“詩圣”杜甫在成都的時候,盡管日子過得并不寬裕,可依然會想盡辦法品味當(dāng)?shù)氐母魃朗?。在眾多美食?dāng)中,有一道令他印象深刻,那就是槐葉冷淘。

所謂“槐葉冷淘”,是以槐葉汁水和面,再切成絲條狀,煮熟后再過涼水食用的涼面。杜甫吃“冷淘”時,自豪地表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皇帝納涼時也吃這種面,咱和皇上吃的面是一樣的呀。吃的時候“加餐愁欲無”,總擔(dān)心不夠吃。吃完后“勸人投此珠”,建議大家有機會都嘗一嘗。

“冷淘”,是唐宋時期夏季特別流行的一種小吃。老百姓做冷淘,過涼水也成。但地道的冷淘,必須用冰塊冰鎮(zhèn)。雖然古代沒有冰箱,可這并不妨礙古人用冰塊來制作各類消暑美食。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人們已經(jīng)懂得在冬日鑿冰,貯藏于冰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杜f唐書》中曾有記載,唐朝時期,宮廷內(nèi)專門設(shè)置了膳部郎中、員外郎等職,他們便擔(dān)負有管理藏冰食料的職責(zé)。因此,對于皇帝來說,想吃上一份地道的冰鎮(zhèn)涼面,并非難事。

對于古代大臣們來說,夏日想吃冰,雖然沒有那么唾手可得,但也并沒有那么難。一到炎炎夏日,他們便有“高溫福利”,即皇帝通常會為大臣們賜冰。歐陽修曾在三伏天里收到過御賜冰塊,但他舍不得自己獨享,于是轉(zhuǎn)送給了自己的好朋友梅堯臣。不過,梅堯臣“畏冷不敢食”,又將冰塊轉(zhuǎn)送給了自己的孩子。

明清時期,這樣的傳統(tǒng)依然得到了延續(xù)。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曾記述道:“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清末的《燕京歲時記》中亦有“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之語。當(dāng)時的大臣們能夠領(lǐng)取到由工部統(tǒng)一制作分發(fā)的冰票,并憑冰票前往冰窖中自行領(lǐng)取。根據(jù)官職大小的不同,冰票也“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不過,對于古代老百姓們來說,夏日里想得到冰塊,就不能夠靠皇帝賞賜了。“門前銅盞呼人急,卻是冰兒來賣冰。”明代詩人徐渭曾在詩歌中描繪了當(dāng)時夏日里的賣冰人形象。明代的夏天一到,賣冰的小販們便會出動,走街串巷賣冰塊。賣冰人通常手持兩個銅盞,食客們遠遠地便能聽到銅盞相磕之聲,并紛紛將其形象地稱作“冰盞”。

在清朝,小販們挑著冰塊走街串巷,也會用木棒敲著冰盞,吆喝道“冰胡兒”。人們聽敲冰盞和吆喝之聲,就知道冰塊兒要到了。小販們手頭的銅盞,是制作冰鎮(zhèn)美食所用的。比如,將冰塊敲碎后加入飲品之中,便成為清爽的夏日冷飲。

說起賣冰人,其誕生時間可不晚,早在隋唐時期,隨著生產(chǎn)力的進步,便出現(xiàn)了賣冰的商販。后唐的《云仙雜記》中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的記載,可見當(dāng)時夏天用冰昂貴。但價格昂貴也得有個度,這不,成書于五代的《唐摭言》中,便以“蒯國人”為主角,講述過一則“蒯人賣冰”的故事。說的是曾經(jīng)有個做買賣的蒯國人在街上賣冰,見路人熱得發(fā)慌,便信口開河,漫天要價。路人惱怒,憤然離去。不久冰化,蒯人錢物兩空。這則故事,反應(yīng)的應(yīng)當(dāng)是晚唐五代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

時至宋朝,由于藏冰技術(shù)的進步,賣冰成為一個頗為繁榮的行業(yè)。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提及,每年七月,巷陌雜賣之中少不了冰雪。而如果人們在夏日前往首都旅游的話,也一定要前往一些知名的老字號大店打卡。比如,京城舊宋門外有兩家出售冰塊的大店,他們都以銀器裝盛冰雪,在當(dāng)時最受歡迎。

和其他時代一樣,宋代同樣擁有數(shù)量龐大的賣冰小販。那時的賣冰小販,通常撐著短檐傘遮擋烈日,走街串巷出售冰塊或者冰鎮(zhèn)飲品、小吃。南宋詩人楊萬里在《荔枝歌》里提到:“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夏日炎炎,聽到出售冰飲的小販來到,人們的喜悅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梢?,夏日賣冰的小販們生意一定是極好的。

古人夏日的清爽美食實在太多,我們難以將其全部羅列而出,但冰的存在,一定能夠讓他們度過清涼一夏。

責(zé)任編輯:邱小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