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三伏大幕正式開啟,看古人如何消夏避暑

2023-07-14 09:30:00 來源:晉中日報 作者:張春玲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biāo)題:看古人如何消夏避暑

近期,我國多地經(jīng)歷了持續(xù)高溫天氣,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大幕正式開啟,一年中最酷熱的日子開始了,防暑降溫,躲在空調(diào)房,打開電風(fēng)扇,利用現(xiàn)代設(shè)備度過酷熱難熬的時節(jié)。在古代,受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制約,沒有電扇、空調(diào)的加持,但是,炎炎夏日對于古人來說,并非一味地燥熱,看文人墨客筆下的夏天,另有一番詩情畫意。

古人消暑的“必備神器”是扇子,“炎蒸誰解換清涼,扇扇搖搖上竹窗。”在夏季,扇子的儀仗、遮蔽等功能可以說都需要讓位于扇風(fēng)取涼,不論是從材料上說的羽扇、蒲扇、絹扇、紙扇、象牙扇、香木扇,還是從形狀上說的團(tuán)扇、平扇、折扇,先要“招清風(fēng)”,才稱得上“涼友”。“云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白樸《天凈沙·夏》勾勒出一幅寧靜的夏日圖,云收雨霽、水涼瓜甜、樹陰垂檐,而一個“玉人”身著輕絹夏衣,手執(zhí)羅扇,享受著宜人的夏日時光。“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從楊萬里的《荔枝歌》中得知,原來早在宋代,大街上已經(jīng)有人叫賣“冷飲”,不過宋時的“冰雪”是否就是單純的冰雪,還值得細(xì)考。蘇東坡在《菩薩蠻·回文夏閨怨》中寫到:“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炎炎夏日,一碗甘甜的冰鎮(zhèn)蓮藕,既滿足了口腹之欲,且涼意絲絲沁入心脾。

夏日暑熱是為天候,傳統(tǒng)造物展現(xiàn)出極大的智慧,通過各種方式回避或消解、疏導(dǎo)、散發(fā)暑熱,讓人實現(xiàn)了適意生活。王維《竹里館》寫到:“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文人向來講究“不可居無竹”,竹林不失為絕佳避暑勝地,深夜,躲在小竹林內(nèi),一邊彈琴一邊哼曲,時間久了,連手指尖也倍感絲絲清涼。

傳統(tǒng)建筑中水亭和水閣,是相對開敞的空間,利用自然水體和空氣流通來調(diào)節(jié)溫度和濕度,而且人在其中,視野里往往是相宜的夏日風(fēng)光。劉禹錫就這樣描述水亭避暑:“千竿竹翠數(shù)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fēng)。”帶有亭閣建筑的山水庭園本身就是夏日代表性的景致,也是避暑的極好去處。

“荷花開后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后紅幢綠蓋隨。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酒后泛舟西湖,劃船入荷花深處,那鋪天蓋地的紅幢綠蓋,就像一個天然空調(diào)間,涼爽得讓人忘了身在酷暑。不管泛舟西湖的是何人,都讓我們看到了詞人歐陽修的愜意的心情和超凡脫俗的心境。

“眾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寄身山林享受天然,或到寺院尋幽添一份禪意。唐末的高駢作為武人,也有山亭夏日的悠閑文雅:“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宋代文人梅堯臣于中伏日到妙覺寺,怡然忘歸,“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何朔飲,煮茗自忘歸。”而詩仙李白“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fēng)”的瀟灑就更令人羨慕了。

心靜自然涼。古人認(rèn)為,潛心靜氣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唐代白居易有詩《消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fēng)。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如何才能消除暑熱,只要端坐在院子里即可。眼前沒有多余的東西,窗子自有清風(fēng)吹來。散去熱氣全靠心中安靜,涼風(fēng)生起因為室內(nèi)空蕩。這時身心可得到自我調(diào)適,感受到炎炎夏日的一絲涼風(fēng)。

責(zé)任編輯:馮小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