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臨柳公權(quán)書蘭亭詩》 原帖尺寸: 縱27.2厘米 橫1070.5厘米 臨帖(局部)尺寸: 縱31.2厘米 橫62.7厘米 釋文: 王羲之 代謝鱗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氣載柔。詠彼舞雩,異代同流。乃攜齋好,散懷一丘。 謝安 伊昔先子,有懷春游。契茲玄執(zhí),寄教林丘。森森連嶺,茫茫原疇。迥霄乎模,凝泉散流。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萬歷十七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崇禎九年卒,謚號“文敏”。
據(jù)《明史·董其昌傳》載:“其昌天才俊逸,少負重名。性和易,通禪理,蕭閑吐納,終日無俗語。禮部侍郎田一俊以教習卒官,其昌請假,走數(shù)千里,護其喪歸葬。皇長子出閣,充講官,因事啟沃,皇長子每目屬之。坐失執(zhí)政意,出為湖廣副使,移疾歸。”上述記載,足見董其昌之才華,耿直極重友情之品格。
董其昌亦為詩詞、書畫大家。其昌少年時,才華橫溢,然字卻不佳。17歲時,參加松江府考試,文佳字差,屈居其表弟之后,其昌以為恥,發(fā)奮苦研書法,先學顏真卿《多寶塔帖》,后學魏晉書帖,方知魏晉書法更在唐人之上,遂改學魏晉,臨并推薦鐘繇、王羲之、王獻之、謝安,對北宋的趙佶、米芾亦十分欣賞,多臨之。
董其昌強調(diào)以古人為師,極為重視臨帖,觀其一生,書法作品臨帖比重甚大,存世許多。如:《董其昌臨十七帖》《董其昌臨淳化閣帖》《董其昌臨蘭亭序》《董其昌臨自敘帖》《董其昌臨東坡尺牘冊》《董其昌臨米芾方圓庵》《董其昌臨書譜》《董其昌臨神仙起居法》,以及本文所述《董其昌臨柳公權(quán)書蘭亭詩》,等等。
觀其書法,疏朗俊逸,映帶左右,顧盼有致,淡雅含韻,遒勁藏鋒,筆端凝神,用筆中鋒,鮮見拙滯,盡得二王之妙。明后期以來,其作品片楮單牘,人爭寶之,為歷代藏家所重。董其昌雖無書論專著,但其歸納分析并提出的“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是我國書法史上首次用“韻”、“法”、“意”概括晉唐宋三個朝代書法的審美取向。
康熙與乾隆皇帝都十分喜愛董其昌的書法,常列于座右,并時常臨寫。并稱:“(朕)更耽好筆墨,有翰林沈荃學、明時董其昌字體,曾教我書法”。(庭訓格言)康熙曾在董其昌一帖書法墨跡上題跋:“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于褚墨之間,非諸家所能及。每于若不經(jīng)意處,豐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云卷舒,頗得天然之趣。嘗觀其結(jié)構(gòu)字體,皆源于晉人。”
《柳公權(quán)書蘭亭詩》共37首,是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人在浙江紹興蘭亭集會時與會者所賦的詩及序。董其昌臨《柳公權(quán)書蘭亭詩》共收入王羲之、謝安、謝萬、孫綽、徐半之、王玄之等11人,其中王玄之為王羲之之子。謝安排在王羲之之后?!抖洳R柳公權(quán)書蘭亭詩》是董氏晚年書法佳作,入藏清內(nèi)府,并刻入蘭亭八柱。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