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唐獻陵石犀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年齡:1388歲
籍貫:唐獻陵
現(xiàn)住址:西安碑林博物館
5月30日,“數(shù)說犀尊”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展覽圍繞在陜西出土的西漢錯金銀云紋銅犀尊,對這件以犀牛為主題的文物進行全方位解讀,深受觀眾喜愛。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藝術(shù)室的中廳里,也陳列著一尊以犀牛為主題的大型造像——唐獻陵石犀。這尊石犀雕刻于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體型巨大,造型生動,于1960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時稱陜西省博物館)并陳列至今。
這尊“龐然大物”存放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藝術(shù)室入門左手處的顯眼位置,深受游客喜愛。5月30日,來自河南的游客楊繼軒拍攝這尊石犀并告訴記者,“我很少在博物館中看到犀牛的形象,所以想記錄下它。”
這尊造型獨特的石犀矗立于唐獻陵南門外,無聲地守護著它的主人李淵,一站便是1300余年。
壹 開國皇帝的過往
李淵,字叔德,唐朝開國皇帝,出身北周關(guān)隴貴族家庭,襲封唐國公。
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動亂之時,李淵起兵晉陽,南下攻得長安,擁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帝,尊隋煬帝為太上皇,自封大丞相等職,加封唐王。
次年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為唐,定都長安。稱帝后,李淵頻頻派遣兒子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等人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jù)勢力,基本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
但是,晚年的李淵并未處理好皇位繼承問題,導(dǎo)致幾個兒子之間充滿了復(fù)雜的斗爭。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讓李淵冊立自己為太子。不久,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淵在度過一段閑散失意生活后,于貞觀九年(公元635年)病逝,葬于唐獻陵。
李淵一生歷經(jīng)風(fēng)雨,病逝前留下遺詔:“既殯之后,皇帝宜于別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重,悉從漢制,以日易月。園陵制度,務(wù)從儉約。”李淵希望自己的喪葬儀式遵從漢制,盡量從簡。當(dāng)時唐朝初立,經(jīng)濟尚不繁榮,皇室葬儀遵循節(jié)儉的原則。
作為唐朝開國創(chuàng)業(yè)的帝王,史學(xué)界對李淵的評價不一。有觀點認為,他優(yōu)柔寡斷,治軍能力不足,從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如《明史》記載:“已而以周文王終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寢其祀,增祀隋高祖。”這說明后世有人認為,唐高祖得天下是因為李世民的功勞。也有人認為,李淵深謀多算、勵精圖治。李淵在初唐頒行的一些措施,確立了唐代的基本制度和政策,為后來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基礎(chǔ)。
貳 初唐工匠的心血
李淵病逝后,李世民遵照其遺愿,按照東漢光武帝原陵的規(guī)格修筑唐獻陵。唐獻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在唐十八陵中,較為特殊。其建造方式模仿漢朝帝陵堆積封土成陵,而唐代大部分皇帝的陵則是依山為陵。
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石犀來自唐獻陵的南門。唐獻陵內(nèi)城四門各有石虎一對,南門外矗立著一對高大的華表和兩只石犀。唐獻陵坐北朝南,四周柏樹森森,封土呈覆斗形。陵園的周圍分布有67座皇親重臣陪葬墓,宛如眾星捧月,將唐獻陵襯托得十分壯觀。
唐代帝王陵墓石刻的題材相當(dāng)廣泛,很多陵前至今保存著華表、翼馬、羊、鴕鳥、鞍馬、虎、獅、文武侍臣等大批陵墓石刻,其中不少作品被視為中國古典雕塑的典范,在中國美術(sh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關(guān)中的唐十八陵中,僅唐獻陵立有石犀,這是一個獨特的現(xiàn)象。在唐獻陵立石犀的做法一方面反映出李淵和李世民對犀牛的喜愛,另一方面可能是李世民希望借助這種稀有的大型動物來彰顯李淵的威德。
唐獻陵石犀是用青石制作而成。石犀通身長約340厘米,身高約207厘米,重達十噸,體態(tài)巨大,造型生動。犀牛形象為雙目張開,口部微合。頭上并沒有犀牛慣有的尖角,僅有一個類似肉瘤般隆起的鼓包。石犀腳有三趾,仿佛正在緩步走動。其右足的石座側(cè)面刻有隸書銘文,依稀可以分辨出“□祖懷□□德”字樣(原文可能為“高祖懷遠之德”)。
“在搬遷至西安碑林博物館前,石犀側(cè)身倒伏在地,身體幾乎半掩在土中,因此今天看到的石犀身體右側(cè)風(fēng)化磨損嚴重,而左側(cè)則清晰地刻有整齊的鱗甲紋和不規(guī)則的圈紋。”西安碑林博物館特級講解員白雪松介紹,唐獻陵石犀身上的紋飾可能是藝術(shù)性地表現(xiàn)犀牛全身層層疊疊有韌性的皮膚。這件石犀雖然體型高大,但比例卻很恰當(dāng),整體塑造十分傳神,反映了雕刻者的藝術(shù)功力。
唐獻陵石犀的雕刻者并不過分注重精雕細琢犀牛的細節(jié),而是將注意力放在呈現(xiàn)犀牛的特點上。例如,雕刻者將犀牛頸部下垂的層疊皮膚雕刻得簡潔生動,凸顯出立體感,而在表現(xiàn)犀牛身體上的鱗甲紋和圈紋時,則鑿出類似花斑的紋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雕刻不能表現(xiàn)色彩的缺陷。
這件體型高大的石犀,整體比例準確,形象生動,在雕刻風(fēng)格上具有質(zhì)樸的特點,刀法上則更加精確,是初唐雕刻藝術(shù)不斷精進的體現(xiàn)。
叁 奇珍異獸的身世
犀牛是一種珍貴的動物。亞洲目前有蘇門答臘犀、印度犀和爪哇犀三種犀牛。唐獻陵石犀的形象很可能表現(xiàn)的是爪哇犀?!杜f唐書》中有“貞觀初,遣使貢馴犀”的記載,講述了中南半島一帶的國家向唐代宮廷進貢活犀的事件。唐獻陵石犀的形象與現(xiàn)在的爪哇犀的特征類似。爪哇犀雄性的獨角長度只有20厘米左右,雌性的爪哇犀犀角更小。唐獻陵石犀頭上的角仿佛圓形肉瘤,因此國內(nèi)有學(xué)者判斷唐獻陵石犀可能為爪哇犀。
中國人很早便與犀牛結(jié)緣。古書記載,有一種犀牛角被視為靈異之物,故稱靈犀,用來通曉彼此的心靈。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寫下“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傳世名句。據(jù)歷史記載,犀牛曾分布于我國南方,甚至跨過黃河,北至太行山東南麓、黃河中游、晉西南及渭河下游等地。殷墟甲骨文中多次出現(xiàn)商王狩獵犀牛的刻辭,其中《殷墟文字乙編》記載了商王“焚林而獵……獲十五兕”的捕獵場面。“兕”即類似犀牛的一種異獸(一說為雌性犀牛)。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戰(zhàn)爭頻繁,堅硬且極富韌性的犀牛皮被用于制作盔甲和盾牌。屈原曾寫下“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的句子。
犀牛皮被用來制造防具,犀牛角可被用來做裝飾品,這導(dǎo)致了犀牛被大量捕殺。此外,氣候變冷也是犀牛在中國大地上消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唐朝,中原地區(qū)的氣候已不適合犀牛的生存。在這一時期,犀牛有時會在華麗隆重的宮廷宴會中進行表演,供皇室貴族欣賞娛樂。如唐代詩人盧綸在詩中所描述的場景:“祝爾嘉詞爾無苦,獻爾將隨犀象舞。”
唐代多位皇帝都將犀牛作為高級寵物或奇珍異獸,安置在皇家園林里精心照料,但仍然改變不了它們的結(jié)局。由于對長安水土氣候不適應(yīng),來自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的貢犀常常夭折。“詩人白居易有‘飲冰臥霰苦蜷跼,角骨凍傷鱗甲蹜’的詩句,記述了貞元年間南海進貢的犀牛在上林苑中最終被凍死的故事。”白雪松介紹。
20世紀初,犀牛徹底從中國消失。而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這些文物,卻保留下犀牛的形貌,講述著它們過往的故事……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