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蔡清:字介夫,號虛齋,謚文莊,明代泉州人。他是著名理學家,創(chuàng)立“清源學派”,其理學思想影響全國。明神宗贊其“為八閩文獻之宗,負一代耆英之望”。
《蔡文莊公集》中收錄的蔡清畫像
大學士李光地撰寫的《重修文莊蔡先生祠序》稱:“虛齋蔡先生(蔡清)崛起溫陵,首以窮經(jīng)析理為事,非孔孟之書不讀,非程朱之說不講。”蔡清一生致力于理學研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創(chuàng)立“清源學派”,并與志同道合的理學家們共同建立了完善的閩學理論體系,使得明代閩學迎來最光輝的時刻。蔡清門徒遍及全國,為中國理性主義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拜名師 潛心研修典籍
蔡清生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其父蔡觀慧,號允元,明弘治年間曾是泉州城內(nèi)“逸樂會”之長,為一代鄉(xiāng)賢。《閩中理學淵源考》稱:“蔡文莊(蔡清)先生先世家惠安之東林里,至元代,有處士諱惠者始徙晉江,是為先生始祖。先生嘗自述其高祖大略,謂高祖世安公諱潤,與朱都憲為友……曾祖諱輝中,永樂甲午鄉(xiāng)試;祖諱懋德,不仕;父諱觀慧,為允元公。”由此可知,蔡家祖居地在惠安東林里,元代才徙居于泉州城內(nèi)。
少年蔡清天資穎悟,曾師從時任福建副使、江西旴江人何喬新,在六經(jīng)、諸子及史集之學上頗有心得。后來,他又拜侯官人、名儒林玭為師,追隨其研學《易》經(jīng)。林玭見蔡清好學,心下歡喜,特授其《易解》1卷,并賜詩云:“庖義圖象久訛傳,不離先天與后天。剝腹心看還七日,盈虛運會閱千年。南京半席余空負,北面諸生汝獨專。衣缽敢云相寄托,一絲微炬在燈前。”儼然已將蔡清視為自己的“接班人”。蔡清在名師的開導下,對理學名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等人的性理之書,“靡不熟讀精究”,逐篇析理,闡論精深。
成化十三年(1477年),25歲的蔡清鄉(xiāng)試中解元。消息傳入府城,士子們?yōu)橹畾g聲雷動,于是便有傳言稱清源山“鳴如玉磬者三日”。連山都為之“鼓掌喝彩”,你說神奇不神奇?
蔡清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福建鄉(xiāng)試第一時,清源山為其“鳴如玉磬者三日”。圖為清源山山門。
成化二十年(1484年),蔡清再接再厲,考中進士。但他并不像其他登第者一樣急于入仕為官,而是向朝廷乞假,返鄉(xiāng)家居“事親讀書”。后又講學于泉州水陸寺,由于名望日盛,當時追隨他的江南士子極多。
入仕途 秉正守節(jié)有為
弘治元年(1488年),有一天,蔡母突然惆悵地對蔡清:“吾聞母以子貴,今汝舉進士有年矣,吾猶故巾幗。”蔡清聞言涕下,迫于母命,他只得赴京城參加吏部應選,遂被任命禮部祠祭司主事一職。不久,在吏部尚書王恕的舉薦下,蔡清改任吏部稽勛司主事。一上任,蔡清便提出振作朝紀、朝綱的建議,以期“銷境內(nèi)之憂、靜疆場之警”,同時他還向吏部薦用名士劉大夏等30余人。剛正清嚴的王恕悉數(shù)采納了他的建議。
耿直的庶吉士鄒智因向明憲宗提議親賢良、罷浮冗,得罪了“紙糊閣老”劉吉。劉吉于是指使其黨羽、御史魏璋,羅織“詆毀時政”等罪名,將鄒智打入牢獄,欲置之死地。蔡清聞訊,忙向大司寇何喬新訴說事情的原委,后在何喬新、王恕等人的積極營救下,鄒智改貶謫遠逐,任廣東石城千戶所吏目。
弘治七年(1494年),蔡清補禮部祠祭司員外郎。弘治十二年(1499年),其長子蔡存畏參加鄉(xiāng)試,不幸卒于歸途。蔡清心神大傷,以“父老子幼”為由乞假返鄉(xiāng)養(yǎng)親,但未獲批準,改任南京吏部文選司郎中。 不久,蔡清之父去世,蔡清于是“家居授徒不出”。
正德元年(1506年),蔡清被朝廷重新起用為江西提學副使。他著手主持修葺朱熹講學舊址“白鹿洞書院”,并刊發(fā)《學政條約》《大學中庸蒙引》等典籍,督勵生員勤習功課。次年,書院成績名列前茅的幾位學生在鄉(xiāng)試后全部中舉,引起轟動。
那時藩封于江西南昌的寧王朱宸濠驕橫狂傲,且有謀逆之心。蔡清不愿附和他,于是與之多有相抗。寧王懷恨在心,欲誣害蔡清。無奈之下,正德二年(1507年),蔡清“引疾致仕”返回泉州老家。正德三年(1508年),抑郁成疾的蔡清卒于泉州家中,享年56歲,后葬于東郊桃花山。
好講學 門徒遍及全國
蔡清一生著述宏富,除鼎鼎大名的《四書蒙引》15卷、《易經(jīng)蒙引》12卷外,還有《河洛私見》《太極圖說》《(通鑒)綱目隨筆》《虛齋文集》《虛齋獨解》《艾庵密箴》《考訂大學傳》等。他撰寫《易經(jīng)蒙引》的地方,甚至被后人直接稱為“蒙引樓”(原位于泉州西街裴巷口西側(cè),舊已廢)。蔡清的故居位于今鯉城區(qū)西街孝感巷內(nèi)。清道光《晉江縣志》載:“先儒蔡文莊清宅:在曾井鋪,今為祠。”此故居亦為蔡清祠,大廳寢龕內(nèi)奉祀有蔡清坐像,一身淺藍衣袍,雙手籠于袖中,面色和藹,儒雅可敬。
位于泉州西街孝感巷內(nèi)的蔡清故居
另有一座蔡清祠(文莊蔡公祠)坐落于泉州府文廟廣場西側(c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府文廟的附屬建筑之一。蔡清是朱子學說最重要繼承人之一,是明代閩學研究的領袖人物。在他的影響下,朱熹的《四書集注》成為明、清時期以經(jīng)學取士的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清雍正朝時,蔡清還入祀全國文廟。
蔡清祠坐落于泉州府文廟廣場西側(cè)
由于為人清靜淡泊,蔡清并不追求仕途上進的榮耀,但他在近20年為官生涯中,所到之處如建州、嚴州、杭州、北京、南京等,至必講學,“官轍所至,隨杖履者數(shù)百人”,在國內(nèi)擁有眾多學術“粉絲”。即使在告病歸家后,仍堅持到水陸寺講學不停,因此“有志之士,不遠數(shù)千里從之”。他對貧困學生不但不收學費,還供給膳宿。在蔡清的倡導和影響下,李廷機、張岳、林希元、陳琛、蘇浚、郭惟賢等人在泉州開元寺結(jié)社研究《易》學,創(chuàng)建了“清源學派”,學派核心人物出版的論著達90多部,一時泉州研《易》蔚然成風。閩學在他們的闡釋與傳播下,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影響遍及全國,而泉州經(jīng)學也“蔚然成一家言”?!堕}中理學淵源考》稱:“泉南一時人物之盛,皆(蔡清)先生所造就也。雖歷仕未盡儒者之用,而有教人數(shù)世之澤焉。”
蔡清對家鄉(xiāng)泉州極為熱愛,在他的著述中,有不少詩、書、序、記等皆與泉州人、物有關,其中著名的包括《登清源,次馬太守韻》《永寧衛(wèi)送別序》《輞川橋記》《修海岸長橋記》《泉州府重修儒學記》《永春縣學重修文廟記》等。
蔡清與泉州永寧儒士張士昭頗有交情,曾同游永寧衛(wèi)。圖為今永寧衛(wèi)廣場一隅。
蔡清著述頗多
蔡清曾作《輞川橋記》。圖為惠安輞川橋。
躬勵行 經(jīng)傳百世流芳
蔡清是個自律的人,清道光《晉江縣志》:“(蔡清)為‘密箴’五十條,皆自箴自砭之語。”蔡清不斷地寫些“密箴”,不是為了糾謬別人,而是時刻用來提醒、鞭策自己。比如他自箴稱:“步步是理,即步步天堂;事理通達,而心氣和平,故能言。品節(jié)詳明,而德性堅定,故能立。此語其誰不知誦之?顧實得者難耳;分陰不惜,學力不充。當事臨疑,口耳無所歸,手足無所措;最要靜,愈靜愈靈……”自題其臥處云:“善愛其身者,能以一生為萬載之業(yè),或一日而遺數(shù)百年之休。不知自愛者,以其聰明而際盛時,操名器,徒以就其一己之私而已矣。所謂如入寶山,空手回者也。”這些箴砭之語,就算現(xiàn)在讀來,也不覺過時。
明萬歷年間工科左給事中李熙就稱贊蔡清“心術光明、操履端正”“飭躬勵行,動準古人”,認為他的那些“密箴”可謂“有為己之實功,而精于謹獨者矣”。明代著名方志史學家何喬遠也稱,蔡清“嘗為密箴,不以示人,積久至五十條,皆自砭自箴之詞。兢兢然,惟恐慚負天地君親,得罪師友”。
在名臣詹仰庇的眼中,蔡清身上有五大優(yōu)點:勁節(jié)、早見、高行、正學、真修。這是萬歷十五年(1587年)詹仰庇在為已故的蔡清奏乞謚號時,總結(jié)出來的。仰庇在奏疏中稱:“臣嘗取清生平,反復論之。力抗藩王,獨立不懼,勁節(jié)也;方寧庶人舞智炫才,盛有賢稱,而明炳幾先,睹于未形,早見也;超然遠遁,不俟終日,亭亭物表,皎皎霞外,高行也;平居非圣人之書不觀,非圣人之道不談,正學也;躬行實踐,不愧屋漏,真修也。朱熹有功于圣人,而清則有功于朱氏。羽翼經(jīng)傳,折衷群言。”從五個維度來崇議蔡清,足見詹仰庇對蔡清的敬仰之心。
蔡清為官時品級不算高,按常規(guī)說法是“官不及謚”的。但詹仰庇認為蔡清作為一代理學名臣,成就突出,理應特恩賜謚。最后,明神宗同意賜蔡清謚號“文莊”,并附評語“窮經(jīng)致用,尚流百世之芳;節(jié)惠尊名,永錫九原之賁”。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