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扎哈羅娃有把中國紅綢扇,扇面正中間是一朵粉色的牡丹花,扇子上還系了一條紅絲帶,這是她六歲生日時的禮物。這位俄羅斯外交部首位女性發(fā)言人也講述了她與中國的故事。
1981年12月24日,是扎哈羅娃六歲生日,那天她第一次隨父母飛抵北京。在友誼商店里,她見到了這把作為生日禮物的紅綢扇,扎哈羅娃說,她站在那里目不轉睛,覺得它美得不可思議。而這把紅綢扇也陪伴扎哈羅娃至今。
1991年,扎哈羅娃第二次隨父母抵京,并在北京第55中學完成學業(yè)。1998年,扎哈羅娃從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東方學專業(yè)和新聞學專業(yè)畢業(yè),志愿是進入俄羅斯外交部,從事亞洲尤其是中國方向的工作。為此,扎哈羅娃在大學期間做了五年準備,學中文、研究中國、參加相關課外活動。進入外交部后,由于沒有相關空缺,扎哈羅娃選擇了另外的方向。
成為外交部新聞官的扎哈羅娃同樣找到了自己的價值。2014年,俄羅斯外交部新聞出版司獲得了俄羅斯聯邦獎“俄羅斯網絡媒體”獎(Runet Prize),上臺領獎的是時任副司長的扎哈羅娃。那一年,她被俄羅斯網友稱為“給珍·普薩基(前美國國務院新聞發(fā)言人)的答案”——她的推文,甚至超越了官方簡報文書,吸引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一年后,她成為俄羅斯外交部首位女性發(fā)言人。
成為俄羅斯外交部發(fā)言人的九年里,扎哈羅娃留給外界的印象是言辭犀利、作風強硬。不過,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有一些時刻是例外的:
△網友評論截圖
中文之于扎哈羅娃就像鄉(xiāng)音一樣親切。扎哈羅娃的父親弗拉基米爾·扎哈羅夫曾于1981年至1993年兩度赴北京并在駐華使館工作,后來還曾擔任上海合作組織副秘書長。她的母親伊琳娜·扎哈羅娃酷愛民間藝術,曾把在北京的見聞寫進了作品《奇妙的中國民間玩具》里。
現在,中國依然是扎哈羅娃日常觸及的重要議題之一。面對媒體提問,她曾作出這樣的回應:“在當前利益失衡、沖突隱患爆發(fā)式增長的國際環(huán)境下,兩國依然堅持貫徹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政、在涉及國家重大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的原則。兩國繼續(xù)發(fā)展雙邊合作,以造福兩國人民。雙邊合作所取得的顯著成果有力證明了我們所選擇道路的正確性。”
(總臺記者 馬克西姆 郝薇 員志軍)
原創(chuàng)精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