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對中國和上海有特殊的感情”

2022-12-02 15:08:19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作者:鄭敖天
小號 中號 大號
  在上海市虹口區(qū)提籃橋地區(qū),有一個猶太難民紀念館。從1938年到1941年,兩萬歐洲猶太人為躲避納粹迫害,避難于上海。紀念館原是當年猶太難民活動中心之一的摩西會館。院內有道上海猶太難民名單墻,建立之初僅刻有13732個名字,如今已增加到18578個。這是83歲的索尼婭·穆爾伯格自2000年以來辛苦記錄、整理的成果。
“她對中國和上海有特殊的感情”
2014年9月3日,索尼婭在上海猶太難民名單墻前察看難民的名字。
  索尼婭是當年出生在上海猶太難民區(qū)的五百名“上海寶貝”之一。她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我熱愛上海,這里是我的家。”她搜集整理的史料,讓猶太難民獲中國民眾救助的“上海故事”越發(fā)鮮活。
  索尼婭家的故事從驚心動魄的逃亡開始。她父親赫爾曼與母親伊麗絲都是德國猶太人,在法蘭克福相識、結婚。1933年納粹在德國掌權后,推行排猶政策。1938年11月,納粹制造“水晶之夜”,加大了對猶太人的迫害。赫爾曼被抓進了達豪集中營。
“她對中國和上海有特殊的感情”
1945年,在上海猶太人學校讀書的索尼婭。
  伊麗絲收到丈夫從集中營寄出的明信片,急得到處打探搭救丈夫的門道。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得知中國駐荷蘭大使館正向猶太人發(fā)放中國簽證。她隨即請住在荷蘭的表兄歐仁幫忙,帶著歐仁弄來的申請表去了法蘭克福警察局。在伊麗絲向蓋世太保承諾“立刻離開德國”后,赫爾曼被釋放了。兩人帶著10馬克現(xiàn)金和少量衣物,立即逃往意大利。
  第二年3月29日,他們登上了開往上海的郵輪。4月抵達上海時,伊麗絲已有孕在身。當年9月,二戰(zhàn)全面爆發(fā),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更為殘酷。10月26日,索尼婭出生了。
  索尼婭不止一次感慨:“如果我的父母不那么勇敢,今天我就不會在這里了。”她出生時,已有很多猶太人逃到了上海。他們中不少人最初的目標是去美國等國家。然而,美、加、澳等31國代表在1938年召開的埃維昂會議上,明確拒絕接受猶太難民。而當時的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等中國外交官,卻冒著巨大風險向猶太人發(fā)放了大量中國簽證,為他們打開了通往中國的“生命之路”。
  赫爾曼夫婦抵達上海時,虹口等地已被日軍占領,租界地區(qū)則成為“孤島”。在善良的上海市民、猶太社團和國際救援組織幫助下,猶太難民在上海安頓了下來。在索尼婭的記憶中,他們一家人當時的生活雖不富裕,卻很溫馨。為補貼家用,赫爾曼曾當過賣雞蛋的小販。索尼婭回憶:“他動作非常熟練,五指一張,夾住四枚雞蛋,往窗口的光線下一伸,就能馬上看出哪些是好蛋,哪些賣相不大好,然后把它們分類放到不同的籃子里。”
  索尼婭在上海經(jīng)歷許多人生的“第一次”。小時候,母親經(jīng)常給她講白雪公主的故事,但從未見過白雪的索尼婭,很難想象“雪一樣白的肌膚”是什么樣子。正當這時候,上海下雪了。赫爾曼爬上屋頂,為女兒收集一小盆雪。索尼婭用手沾一點雪,放到嘴里嘗了嘗:白白的,涼涼的。她第一次知道了“純白如雪”的含義。
  在上海市民的幫助下,猶太難民社區(qū)有了自己的學校和各種社會組織。索尼婭和許多“上海寶貝”一起進入猶太難民學校讀書。在她的記憶中,中國人熱情而友善。父親的中國雇主有個女兒,和她成了好朋友。那時,她家里沒什么玩具,就學著周圍的上海女孩用橡皮圈跳橡皮筋。多年后重返上海,她特意在口袋里裝了一把五顏六色的橡皮圈。很多中國人自己生活并不富裕,卻很樂意幫助難民們。有位開米店的金先生,曾用一個月的營收給一個猶太孩子治病,孩子的父母無以為報,送了他一個漂亮的手袋。這個手袋就收藏在紀念館里。
  日軍并沒有放過猶太難民。1941年末,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隨即切斷了猶太難民獲得國際援助的渠道。1943年,日軍在提籃橋地區(qū)劃設“無國籍難民限定居住區(qū)”,將猶太難民驅趕到這個一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內,不許自由外出。索尼婭一家的生活更加困難。直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苦日子才到了頭。
  避難上海期間,本來就思想左傾的赫爾曼,結交了不少猶太人左翼朋友。他的一些朋友幫助過中國抗日組織。上海猶太難民中,還走出過一位國際主義戰(zhàn)士。奧地利猶太人羅生特是醫(yī)學博士,1939年流亡到上海。后來,他放棄在租界私人行醫(yī)的收入,投身抗日戰(zhàn)爭,1942年成為中共特別黨員,曾任新四軍衛(wèi)生部顧問和東北民主聯(lián)軍第一縱隊衛(wèi)生部長。
  1947年,索尼婭一家返回德國,居住在柏林的蘇控區(qū),后來成為民主德國公民。她父母還加入了民主德國的執(zhí)政黨——統(tǒng)一社會黨。遺憾的是,曾幫助他們離開德國的表兄已遭納粹殺害。索尼婭成年后當了教師,結婚生子,生活美滿,但她從未忘記上海那段經(jīng)歷,并與許多上海猶太難民保持著聯(lián)系。她說:“我爸爸曾跟我說,萬一有什么事,你隨時可以回上海,因為你有上海的出生證。”
  1998年,闊別上海近51年的索尼婭終于重返自己的出生地,特意去探訪了自己在上海最后居住的許昌路954號。年近六旬的她,仿佛又變成那個在上海里弄中穿梭的小女孩。
  2000年10月,索尼婭與人合著出版《流亡上?!芬粫?,講述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生活史。書里有一張光碟,收錄了一份上海猶太難民名單。當年2月,她從朋友處得知,在維也納有一份上海猶太難民的名單。幾經(jīng)周折,她找到了名單并獲準復制。但她憑著自己對這段歷史的了解,覺得這份名單還不完整。從此,她開始了對上海猶太難民名單的進一步搜集、整理工作。她說:“納粹在集中營里剝奪了猶太人的權利,哪怕是擁有自己名字的權利。而避難上海的故事正好相反。我覺得我有責任讓每一個因上海而幸存者的名字為人所知。”
  2007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成立。索尼婭很快就與紀念館的工作團隊合作建立了上海猶太難民數(shù)據(jù)庫。在這之后的許多年里,索尼婭輾轉世界各地,繼續(xù)搜集有關上海猶太人的資料。2016年,上海猶太難民名單墻建成,但索尼婭仍在繼續(xù)搜集資料。她的身影也出現(xiàn)在德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的研討會、報告會上,向人們講述猶太難民在上海得到保護的故事。她還多次回到上海,參加猶太難民的重聚活動等,并參與相關的紀錄片拍攝。
“她對中國和上海有特殊的感情”
2012年,索尼婭(左)與歷史學家史蒂文· 霍卻斯達特一同參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2019年6月18日,德國駐滬總領事為索尼婭頒發(fā)了德國總統(tǒng)施泰因邁爾簽發(fā)的聯(lián)邦十字勛章。這是德國政府在社會活動領域的最高榮譽勛章。2020年6月,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擴館,她把當年父母來滬的船票、難民登記表等物品捐給了紀念館。2022年5月31日,她獲得第二屆“絲路友好使者”稱號。
  索尼婭曾說:“德國社會很多人對這段歷史并不熟悉。我只要一有機會,就樂于向普通德國人講述這個非同一般的故事。”正如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館長陳儉所說:“她對中國和上海有特殊的感情。”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京ICP備20230304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