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不一樣了

2024-09-04 10:31:14 來源:牛彈琴
小號 中號 大號

(一)

中國,大不一樣了。

有這樣的感慨,是因為這兩天,我連續(xù)參加了兩個論壇。一個是9月2日的中國-印尼媒體論壇,一個是9月3日的明德戰(zhàn)略對話。

馬丁·雅克,一個我比較尊敬的外國學者,在明德戰(zhàn)略對話中下了一個結(jié)論:中國,現(xiàn)在成了一個巨大的現(xiàn)代化出口國。

怎么講?

因為按照他的觀察,以前的現(xiàn)代化,都是西方主導進行的,即便日本也不例外;但中國不一樣,而且,中國還在幫助全球85%人口的發(fā)展中國家,通過“一帶一路”,共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

“這是西方人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 馬丁·雅克感慨,“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不僅僅改變了中國自己的發(fā)展,它同時也改變了發(fā)展中世界的現(xiàn)代化進程。”

以前,中國出口商品;現(xiàn)在,中國還出口現(xiàn)代化。

聽來,耳目一新。

中國,確實大不一樣了。

綜合這些來華的知名學者、媒體老總發(fā)言,對于中國,他們大致有三大感慨。

感慨一,中國不一樣,因為中國發(fā)展太快了。

歐洲亞洲事務研究所(EIAS)總裁顧愛樂(Axel Goethals)就說,他1978年第一次訪華,見證了中國的飛速發(fā)展。

“我們確實看到,中國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一個真正的發(fā)達的國家,這巨大的成就值得我們尊重。”他說,去中國一些城市出差,時隔3個月或者半年再去,會發(fā)現(xiàn)讓人驚訝的重大變化。

在坐了中國復興號高鐵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與國際事務教授白軻由衷感嘆:“真羨慕中國有這樣先進的高鐵。”

成就確實巨大。當然,是否已經(jīng)發(fā)達國家,我們聽聽就好。

感慨二,中國人不一樣,官員越來越自信開放。

尤其是明德戰(zhàn)略對話,坦率地說,這是過去幾年來,我在國內(nèi)參加的最開放最坦誠的一次對話了。

老外們也不客氣,闡述自己的中國感覺,贊揚肯定有,但也有疑慮,甚至批評。

我們什么態(tài)度?

讓我尤其意外的,出席的中方官員也沒有回避,而是侃侃而談,闡述我們的觀點,甚至對他們錯誤觀點予以當面駁斥。

我看到,有老外學者也很驚奇,這樣坦誠的交流,尤其是中方官員開放自信的態(tài)度,他們也沒想到。

感慨三,針對中國的謠言太多,太誤導人

顧愛樂在發(fā)言中就說,在歐洲,很多人,包括很多政策制定者,其實對中國都知之甚少。

“他們不知道中國在快速變化,絕大多數(shù)歐洲人,還基于他們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刻板印象。”他說。

這樣的政策制定,符合實際情況嗎?

這種誤解,其實廣泛存在。

在中國-印尼媒體論壇上,來自印尼的《羅盤報》總編輯蘇塔就舉例說,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如果印尼人要買新能源車,他們的首選不是中國車,而是日本車。

為什么?

不是中國新能源車不好,而是遠遠比日本車好。但對不起,關(guān)于中國,一些主流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各種謠言、污蔑,甚至妖魔化。

所以,很多人來到中國,才知道,他們以前聽到的看到的印象中的,完全是一個錯誤的中國。

(二)

兩場活動,也有不少交鋒和火花。

比如,中國,到底是親俄還是親烏?

克勞斯·拉雷斯,美國威爾遜中心全球歐洲與基辛格美中關(guān)系研究所研究員,他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應該要為解決俄烏沖突做出貢獻。

在他看來,在很多國家,特別西方國家眼中,中國不是一個中立國,比較親俄。他建議,你們中國不要太親俄,要承擔起讓俄烏談判的歷史責任。

我看到,人大的王文教授當場就說,親俄這個結(jié)論,我不贊成,不能把中國和俄羅斯兩個主權(quán)國家間的正當貿(mào)易,就視作中國親俄。

他說,如果中國真親俄的話,中國可以做的最重要或者最直接的事情,就應該向俄羅斯出口無人機,“因為全世界70%的無人機,都是中國制造的,如果中國真出口無人機給俄羅斯,俄羅斯還能打這個熊樣嗎?早就贏了。”

全場哄堂大笑。

拉雷斯也笑著說,是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在這里展開對話的原因,就是要求同存異,了解不同的立場。

參加這次對話的,還有來自美國國防大學的教授杰弗里·格雷許。

他強調(diào)了對話的重要性,認為中美之間尤其需要加強溝通,現(xiàn)在還是一個機會窗口,但考慮到美國大選將近,“窗口非常小”……

有意思的一幕,發(fā)生在隨后的交流中。

我看到,有中國官員當場就笑著對格雷許教授說,你來得太好了,我特別贊成你說的“加強溝通、相互學習”。

但他話鋒一轉(zhuǎn)說,我最近也看到,美國一些研究軍事的智庫的所謂中國報告,可以說是千瘡百孔,毫無邏輯。

“請您把我的這句話帶回去,跟你的同行說一下,中國有個叫XX的家伙,對他們寫的這些狗屁不通的文章,感到非常憤慨。”

他接著說,有些美國人,就為了把中國塑造成一個侵略國家,完全是胡說八道,根本沒有邏輯,他們根本不了解中國。

說得好!

(三)

最后,怎么看?

完全我個人的看法,還是粗淺三點吧。

第一,世界被有些人蒙蔽了。

這還真不是危言聳聽。

關(guān)于中國,關(guān)于中國制造,關(guān)于中國戰(zhàn)略,等等等等,只要涉及中國,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國家,人們看到的聽到的印象中的,是真實的中國嗎?

很多都不是。

不然,這些專家學者、媒體老總,也不會到中國來,有的連連驚呼: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

在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下,突破真挺難的。

但再難也要做。

第二,更自信更開放的交流。

這些論壇上的交鋒和火花,不就是自信開放的充分展現(xiàn)嗎?

對中國,外國人有些質(zhì)疑和批評,都很正常,不要怕,天塌不下來。

我們更可以有針對性地解釋、澄清,對錯誤言論,也不要客氣,該批評批評。

什么是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這才是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但坦率地說,在涉外活動中,敢于斗爭難,善于斗爭更難。

這不是簡單寫一兩篇稿件,發(fā)表一兩個演講,就能做到的,這需要策略方法技巧,需要遵循傳播規(guī)律,有針對性、持之以恒地做,可以是戰(zhàn)略對話,也可以是類似印尼-中國這樣的媒體論壇。

更開放,就更自信;更自信,就更從容。

第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只要不是戴有色眼鏡,歡迎外國朋友,專家學者,多來中國走走看看。

即便戴有色眼鏡,也沒關(guān)系,百聞不如一見,事實總勝于雄辯。

中國很開放,不是很多外國人想象的那樣。

中國當然有挑戰(zhàn),但中國人更有對策,有干勁。

事實上,環(huán)顧當今世界,有幾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安定祥和,還在努力發(fā)展?

昨天,走過長安街,我突然發(fā)現(xiàn),幾十個非洲國家的國旗,正在迎風招展,今年最重大的主場外交——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就要召開了。

全世界的目光,正聚焦在北京。

中國,確實大不一樣了。

 

責任編輯:蔡曉慧
關(guān)鍵詞: 明德戰(zhàn)略對話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京ICP備20230304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