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發(fā)現,
開拖拉機的女生也很霸氣,
留在家鄉(xiāng),也有“詩和遠方”。
“你是被你爸媽騙回來的嗎?”
4年前,當沈燕芬辭去深圳的白領工作,回到家鄉(xiāng)當農民時,村里的一位阿姨忍不住問她。
阿姨想不通,這個皮膚白嫩、個子小小的“90后”姑娘,為什么好不容易從村里走出去,卻又回到農村。“你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回農村能干什么?”
但隨著沈燕芬成為農機“土專家”,并帶領團隊復耕3000余畝撂荒地,帶動村民們年增收超百萬元,一切質疑聲煙消云散。
去年,沈燕芬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婦女十三大代表,兩度進入人民大會堂。
“我覺得特別不可思議。”這位“新農人”笑著向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我真的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戴起草帽開拖拉機,還能因此去到人民大會堂。”
如今,她帶著鄉(xiāng)親們沉甸甸的囑托,又一次進京。
一切從頭開始
很多人問過沈燕芬同一個問題:為什么選擇返鄉(xiāng)?
她總是坦誠地答:“最開始確實是因為我的父母。”
她的父親沈燦星從事農機服務已有40多年,是當地最早一批做農機服務的農民,還于2009年帶頭成立了一家農機專業(yè)合作社。隨著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出臺,他萌生了讓兒女們返鄉(xiāng)發(fā)展的念頭。
但沈燕芬有自己的顧慮。
她大學學的是現代企業(yè)管理,畢業(yè)后在深圳從事廣告工作。辭職返鄉(xiāng),意味著要放棄原本的職業(yè)規(guī)劃,放棄已經穩(wěn)定的生活和朋友圈,一切從頭開始。
2018年的一天,她又接到父親勸她回去的電話,于是反問道:“你讓我回去,那你能給我開多少工資?”
父親沉默了——他給不起女兒和大城市一樣的工資待遇。
“所以我父親后來轉移了目標,開始勸我弟弟妹妹們回去。”沈燕芬說,她的2個弟弟和2個妹妹,有學設計的,有學英語的,有學體育的,有學工商管理的,都和農業(yè)不沾邊,但陸續(xù)都被父親勸服了。
“比如2019年,我最小的弟弟大學畢業(yè),家里人就勸他回去做植保無人機業(yè)務。當時,這個行業(yè)是很新興的,我弟弟也比較感興趣,就這樣一畢業(yè)就回去了。”
·沈燕芬和父母、弟弟妹妹們。
二妹當管家,三弟管行政,四妹開農機,五弟開無人機,而大姐沈燕芬還在猶豫,直到又進入一年農忙期。
父親如往年一樣披星戴月,有時甚至要從一早忙到凌晨。而他的腰椎不太好,累狠了,腰就直不起來了。
以前,沈燕芬和母親都勸過父親,與其這么辛苦,不如轉行或者退休。“十幾年前成立合作社的那批人,大多都轉行了,就他還在堅持。但他的年齡畢竟也上來了,這么辛苦有什么必要呢?”
可不論怎么勸,父親都不肯聽。沈燕芬很無奈,后來也想明白了,父親大半輩子都投入在這片土地上,對種糧有情懷也有執(zhí)念。
她想,既然勸不動父親,國家又大力推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不如她如父親所愿返鄉(xiāng),和弟弟妹妹一起把合作社的工作做上軌道,讓父親不必繼續(xù)如此辛苦,讓母親也少操點心。
2020年2月,沈燕芬正式辭職回到了家鄉(xiāng)——廣州市增城區(qū)石灘鎮(zhèn)石湖村。
“我跟深圳的朋友說我回農村種田,他們要么覺得我在開玩笑,要么認為我是一時興起,肯定是回來待一段時間,然后就會回到大城市。”
誰都不知道,沈燕芬是真想在農村做點事。
·沈燕芬總是笑容燦爛。
成為女農機手
用沈燕芬的話來說,剛返鄉(xiāng)的她有點“自信”。
她在網上看了一些農業(yè)相關的資料、典型的發(fā)展案例,又去線下參加了一些相關的行業(yè)培訓,便憑著以前在深圳的工作經驗,給合作社做了很多發(fā)展規(guī)劃。
“各種條條框框的東西,還有一堆思維導圖,我做完就拿給我父親看,結果他瞄了一眼,說我是在紙上談兵,坐在電腦前亂指揮。我當時有點生氣,覺得是他沒看懂。但這句話也像‘當頭一棒’,提醒了我,我得先去田間地頭看看。”
后來很長一段時間,沈燕芬就跟在父親身邊學習。
父親開農機干活,她就學開農機。“比如拖拉機,只有一個駕駛室,沒有副駕駛的座位。我就只能靠著駕駛室的邊邊,蹲在那里觀察我父親怎么操作,遇到這種坑怎么過,遇到那種坡要怎么爬。”
后來,她把自己開拖拉機的視頻分享到網絡上,表示“開拖拉機的女生也很霸氣”,獲得了不少點贊。她還學會了操作收割機、插秧機,成為增城區(qū)首批持證上崗的女農機手。
·沈燕芬(中)開著農機在田間勞作。
但開農機只是第一步。
父親出去跑業(yè)務,她也跟著去,和農戶們打交道更是一門學問。“這時候,我意識到我之前的那套規(guī)劃確實有點過于理想化了。”
與此同時,她也意識到父親的那套“老辦法”也不見得都好。“他的電話總是響不停,一天至少有幾十個電話找他,要么是這臺農機故障了,要么是那臺抽水泵壞掉了,所有事情都讓他去處理。他就像一個陀螺似的團團轉。我覺得這是不健康的運營方式,所以我就此提出了一些更合適的管理機制。”
沈燕芬并不局限于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在和農戶交流的過程中,她開始放眼當地的農機服務行業(yè)。在她看來,行業(yè)里的老一輩人多是在“單打獨斗”,規(guī)模受限,發(fā)展也受限。
2021年,她帶領自家合作社,與其他幾家農機合作社聯(lián)合,組建成立了廣州市首家農機聯(lián)合社。“抱團發(fā)展,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傳統(tǒng)農機合作社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農忙時期農機具調配不開的難題。”
隨著資源的整合和合理配置,聯(lián)合社年度服務面積超10萬畝。
·沈燕芬(左)和妹妹沈笑芬。
沈燕芬還關注到田地閑置的問題。“這些年,因為城鎮(zhèn)化和老齡化,再加上耕一兩畝田地也賺不到錢,很多人就干脆不耕田了。我返鄉(xiāng)后,看到農村有不少閑置或者低效利用的土地。”
她了解到廣東在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土地集約化規(guī)?;鬓D的政策,便帶領合作社承包了數千畝荒地。“第一年去復耕復種是有一定難度的,有些地是常年撂荒,草比人都高。”
通過調動各種大型農機具進村,她和團隊讓荒地變良田,帶動了周邊4個村莊的村民們實現增收。
“你去過收獲期的稻田嗎?”沈燕芬問環(huán)球人物記者。
不等記者回答,她繼續(xù)說道:“那個時候,你站在田邊,會看到一望無際金黃色的稻田。風吹過來,你會聞到一陣陣稻香。人們總覺得外面的世界是‘詩和遠方’,但那一刻,我發(fā)現留在家鄉(xiāng),也有‘詩和遠方’。”
要回得來,更要留得住
去年,一件小事給了沈燕芬很大的觸動。
當時正值糧食收割期,但受天氣影響,烘干的需求激增。“我們托管的好幾塊基地,糧食已經成熟了,但因為要等烘干廠的檔期,所以沒辦法立馬收割。我們只能看著地里的糧食一點點變得過熟,感覺很心酸。”
后來,她和團隊好不容易找到了幾個烘干廠,經過協(xié)調可以讓她們使用。結果農戶說,他們需要烘干廠,但更需要收購方。
“烘干之后,他們還得把糧食拉回去。但他們沒有條件去存儲,所以當時跟我說,情愿價格低一點,也要把這些糧食盡快賣出去。”
沈燕芬突然發(fā)現,自己需要改變思路了。
之前,她總想著解決種植、收割的問題,這次遇到困難也想著自己要弄一個烘干廠。但做這些還遠遠不夠——必須要讓種出來的東西賣得出去,而且賣得出好價格。這對農民們來說,一年的辛苦才算有意義。
·沈燕芬在搬運貨物。
沈燕芬的家鄉(xiāng)是絲苗米發(fā)源地。這種米,也被稱為“米中碧玉”,和很多有名的大米品類一樣芬香可口。何不借力,做一個絲苗米品牌?
去年年底,她和團隊開始規(guī)劃品牌的包裝、設計等,也嘗試搞網絡直播,做農村電商,希望借由多種渠道,為當地農產品銷售開辟新路徑。
“一個月時間,我們銷售出去了2萬斤絲苗米,也算是開了個好頭。”沈燕芬開心地說。
而好成績的背后,離不開辛苦付出。最忙的時候,沈燕芬和團隊吃住在公司,放松的方式是一起去地里開農機。
但她覺得,這種忙碌和在深圳時的忙碌不一樣。“農村里的忙,是一種很踏實的忙。用網絡上的流行語來說,就是‘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以前上班,我感覺像是拖著沒睡醒的身體就去了。但現在,每天一睜眼,想到今天還要做這些事情,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里,一下就蹦起來了。”
·沈燕芬感覺原本有些內向的自己,這幾年變得更善于表達了。
她記錄農村生活的短視頻,也影響了不少年輕人。有些重點大學的學生,千里迢迢到她那里當學徒。
“他們覺得農村很有發(fā)展前景,而且做的事情不僅有意義還有意思。”沈燕芬對此感到欣慰,但也提醒道:“農業(yè)不是一蹴而成的工作,它是一份需要毅力、需要久久為功的事業(yè)??赡苣阋獔猿趾芫茫诶锩?,才能看到一點苗頭、一點小成果。”
在她看來,一些“新農人”一腔熱情地進入農業(yè)領域,卻只能維持三分鐘熱度。
“截止到2022年底,我國返鄉(xiāng)入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人員超過了1200萬人,到2025年會超過1500萬人。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是未來咱們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力軍,怎么樣能讓他們真正留下來,在農村更好地發(fā)揮他們的動能,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因此,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沈燕芬便圍繞“新農人”的職業(yè)保障、成長激勵措施等方面提出建議,希望更多“新農人”回得來,更留得住。
“‘新農人’這個群體,不單單是指回鄉(xiāng)務農的年輕農民,還包括那些將過去的城市工作技能與鄉(xiāng)村特色相結合,延伸出新領域的從業(yè)者。比如農村電商直播間的主播、運營師、選品師等,都算是‘新農人’。”沈燕芬說。
她期盼未來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到“新農人”的團隊中。大家一起不斷向前,去探索,去突破,去實實在在地幫農民解決更多問題,讓農村鳥語花香、魚米豐收,成為人人向往之地。
·沈燕芬與合作社成員及家屬合照。背后墻上的彩繪,畫的正是合作社里的“新農人”。
監(jiān)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聞線索,可發(fā)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京ICP備20230304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