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輩子都忘不了那一雙雙迫切的眼睛。
這個春天,吉列子日格外忙碌。
他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拉果鄉(xiāng)阿布洛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鄉(xiāng)親們一句“阿海”(吉列子日的小名),他隨叫隨到,幫助大家解決問題;他是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為參加2024年全國兩會,忙著做調研,整理參會建議;就在2月底,他和妻子迎來了第二個寶寶的降生。
從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走向北京人民大會堂,當年那個從阿布洛哈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學生,正在用自己的青春,譜寫著阿布洛哈村的新篇章。
展示3張對比照
去年,“95后”吉列子日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兩會期間,他在四川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展示的3張照片引起了大家注意。
吉列子日長得憨厚可愛,網友稱他是“年輕的鐵憨憨,是鄉(xiāng)村的希望”,他也成了“鐵憨憨”書記。
幾張照片分別拍自不同年份:2005年,鄉(xiāng)親們住的是單薄飄搖的小木屋;2007年,大家住上了土坯房,但火塘熏人,墻也被熏得黝黑;2020年,大家搬進了窗明幾凈的小樓,門前可種菜養(yǎng)花,還擁有活動室和衛(wèi)生室。
·吉列子日展示的3張阿布洛哈村照片。由上至下,拍攝時間分別為2005年、2007年、2020年。
照片變化的背后是阿布洛哈村幾十年來的蝶變,更是一代代村民的通路夢。
阿布洛哈村,位于四川、云南兩省三縣交界之地,在彝語中意為“高山中的深谷”和“人跡罕至的地方”。這里三面環(huán)繞著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一座座大山阻擋了村子和外界的連接。
過去,進出阿布洛哈村只有兩條路。
一條是往上翻越垂直落差2000米、滿布荊棘、亂石聳立的盤山小道,幾乎呈60度的斜坡,人走在上面要“手腳并用”,需5個小時,稍有不慎就會墜入懸崖。
另一條路是往下走,要通過55米長的溜索跨過西溪河到對岸,然后徒步2小時到通車的公路,因河面氣流大,河水湍急,若是沒抓緊溜索就會墜入河中,生死難料。
有的村民因為不敢冒險走這兩條路,以至于一輩子都沒有走出大山。吉列子日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路不通,鄉(xiāng)親們只能住土坯房、茅草屋,吃玉米飯,地里種的東西運不出去,最后都爛了。”
這里曾是脫貧攻堅期間“中國最貧困角落”之一,早前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村子的貧困發(fā)生率一度達到72%。
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鄉(xiāng)三河村考察慰問??倳浿赋觯?ldquo;我們搞社會主義就是要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
人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
根據四川省和交通運輸部關于“脫貧攻堅、交通先行”的計劃,四川要在2019年底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于是,在政府資金支持下,通往阿布洛哈村的硬化路建設工程在2019年6月正式動工。
阿布洛哈村所處的懸崖峭壁,地質結構復雜,巖層破碎,開工4個月才修了3公里和1個隧道,特別是在最后1公里處,施工進展變得緩慢。為修這條通村路,動用了重型直升機,這是我國交通建設史上的第一次,這件事還上了網絡熱搜。
2020年6月30日,3.8公里長的通村路終于建成,阿布洛哈村實現“車路雙通”,全國最后一個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從此成為歷史。村民到最近的鄉(xiāng)鎮(zhèn),出行時間從5小時縮短至30分鐘。
·吉列子日(右)到西昌建川博物館做調研。
吉列子日參加全國兩會,要途經西昌,再到成都,最后到北京,“過去從村里到西昌就要兩天時間,現在這一段只需要4個多小時”。從出發(fā)到抵京,吉列子日花在路上的時間一共不到10小時。
今年參加兩會,吉列子日帶來了涼山彝族自治州創(chuàng)建國家馬鈴薯產業(yè)集群和彝族文化保護等建議。
他告訴記者,一個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文字就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我第一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時候,選票上面有彝族的文字,我當時覺得特別驕傲,我們能擁有自己的文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啊。但另一方面,我也發(fā)現彝族文字的普及力度小,很多年輕人寫不出自己的彝族名字,也不認識彝族文字。所以我就想,能不能通過各種政策推動學校把彝族文字傳承下去,比如在小學每周至少開設2節(jié)彝族文字課。彝族文字有自己的拼音,與漢語的聲母韻母幾乎相似,學生在學過漢語拼音之后再學彝族文字,會更容易。同時,加入彝族經典的諺語或故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彝族文字。我們的民族文化也能得以保留,得以傳承。”
重走懸崖路落下男兒淚
3.8公里通村路的一頭是過去,一頭是未來。
·大山中的阿布洛哈村。
1995年出生的吉列子日是村里的第一位大學生。他說:“我比同齡人幸運很多,是因為有一個很開明的父親。”
吉列子日的父親吉列拉火,是一位提到阿布洛哈就繞不開的人物。他從小聰明好學,年少時堅持走出大山去上學,然后回到村里做了一輩子的會計。他很有遠見,當年買了全村唯一一臺電視,帶著全村人看新聞。
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吉列拉火,比任何人都清楚知識的重要性,于是努力讓孩子們走出大山,到隔壁金陽縣山江鄉(xiāng)小學讀書。為了湊齊學費,他不止一次拉下臉去和別人借錢。
他的這些舉動經常引來他人非議:“你家連飯都要吃不起了,還借錢供小孩上學?”但吉列拉火沒有理會這些說法,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送孩子們去看更遠更大的世界。
兒時的吉列子日不懂得父親的良苦用心,5個小時的山路連成年人都很難走完,更何況是小學生,他還要擔心草叢里的蛇鼠蟲蟻。
吉列子日曾因路途遙遠不想繼續(xù)上學,父親就變著法子哄他,多背兩頁書就可以多領零花錢。
后來,他輾轉讀完中學,進入中專學校,在暑假給大學生志愿者做彝語翻譯。吉列子日跟著這些年輕人走遍了涼山的17個縣。“他們好厲害,講道理也好聽。”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知識的力量。
假期結束后,吉列子日像變了一個人,更加努力學習,考上了西昌學院行政管理專業(yè)。本科畢業(yè)后,他留在西昌的一家慈善機構工作,負責的業(yè)務是針對涼山地區(qū)的志愿服務。
2017年,阿布洛哈村委會換屆,因村黨支部書記有學歷要求,有文化又見過世面的吉列子日成為合適人選。于是,在當地的力邀之下,吉列子日放棄城里的優(yōu)越生活,回到熟悉的大山之中,當起了村黨支部書記。
回村正式上任的那天,鄉(xiāng)親們圍在吉列子日家門口:“阿海,你要帶著我們一起過上好日子?。?rdquo;
他一輩子都忘不了那一雙雙迫切的眼睛。“我當時想,村里的發(fā)展總要有人來做,要有人來帶頭。即使自己做不好,幾年后再出去找工作也不成問題。”
讓吉列子日沒想到的是,他口中的幾年漸漸變成了四五年、六七年。無論身在哪里,他永遠是鄉(xiāng)親們的“阿海”。
有老人要去醫(yī)院看病,不會講漢語和寫字,他就幫忙做翻譯;鄉(xiāng)親的小孩要上學,家長不認識漢字,他聯系學校幫小孩辦理入學;村民家里的太陽能熱水器壞了,也是他幫著修……“第一年做村支書時特別累,每天都在不停地忙,中途也想過要不就不干了吧,回到城里找份輕松的工作,但我放心不下這里的人和事情。”
因為忙村里的事情,每天正點吃飯成了難事,吉列子日的胃也出了問題,每天要吃好幾種胃藥。有一次他請了10多天的假,想在醫(yī)院治療一下,結果只待了3天,就因為村里有事又跑回來。
“過去我一直希望走出這座大山,到外面生活,為了實現這個心愿,我吃了很多的苦。后來,我回到這里,又吃了很多苦。無論是過去的苦,還是現在的苦,這些苦都是值得的。”吉列子日說,“前不久,我又重走了原來的那條崎嶇山路,那天還遇到了下雪,我一邊走一邊回想起童年、我的父親,心里有了很多感慨,眼淚就流了出來。”
·阿布洛哈村的山路。
“村子不脫貧,我就不結婚!”
剛回到阿布洛哈村時,吉列子日每天都很愁。“那會兒我是看山愁、看水愁、看地也愁。”
之所以愁,是因為他心中有一個“讓家鄉(xiāng)變得更好”的使命。
2019年,得知村里要開通公路,吉列子日甩開了膀子,四處找尋發(fā)展致富之路,大膽帶領鄉(xiāng)親們搞種植。
以前鄉(xiāng)親們種核桃,因為沒有銷售的渠道,再加上運輸成本高于自身的價格,與其拿出去賣還不如讓它爛在地里。后來,吉列子日到與阿布洛哈村土壤成分相似的村子去考察,看別人種了什么,用的什么種植方法,收成怎么樣。就這樣,他為阿布洛哈村帶回來臍橙、柑橘等水果苗木,想帶領鄉(xiāng)親們搞水果種植。
·阿布洛哈村臍橙種植園。
鄉(xiāng)親們也不知道這事能不能成,就不愿拿出自家土地搞種植。吉列子日只好發(fā)動自家親戚,好不容易湊出來50畝地,搞臍橙種植試點。后來,有專家到村里察看臍橙種植,也說這里適合種。
搞種植,離不開水源。阿布洛哈村水資源匱乏,吉列子日想到把生活尾水集中到一個池塘里,然后用滴灌的方式灌溉土地。
2022年,地里的臍橙實現第一次掛果,到了2023年,已經掛果近5700斤。讓吉列子日想不到的是,這些果子一上市即被搶光。
吉列子日把臍橙種植搞出了名堂,有了經濟效益,鄉(xiāng)親們看在眼里,自然有動力去參與,先后有多人主動拿出自家土地搞種植。
吉列子日介紹,他在政府的幫助下爭取到了3800萬元資金,其中800萬元發(fā)展臍橙園和生產用水,目前園規(guī)模在350畝左右;另外3000萬元用于示范村打造。
臍橙園的苗木到2025年才能掛果,但鄉(xiāng)親們已經實現了增收。他們不僅拿到土地流轉費,還可以到臍橙園務工,每天100元的工錢,個個干勁十足。“待園子發(fā)展壯大了,會逐年給鄉(xiāng)親增加收入,大家不出村就可以實現就業(yè)增收。”
·吉列子日(左)和村民一起在臍橙園里看果子。
除了臍橙,村里還發(fā)展了芒果、白魔芋種植以及黑山羊養(yǎng)殖等產業(yè)。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2萬元。吉列子日說:“未來,農旅融合將成為阿布洛哈村發(fā)展的‘頭號工程’,村莊已規(guī)劃五大產業(yè)功能區(qū)。”
通路通車的這幾年,阿布洛哈村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
從不通路、住茅草屋、挖水井吃水,到現在家家戶戶住進通水通電的小樓,配備各種天然氣設備,村民餐桌上的食物從一天三頓玉米飯變成蔬菜和肉換樣吃,幾乎家家都有代步工具。
吉列子日高興地說:“是脫貧攻堅戰(zhàn)給阿布洛哈村帶來了通村路,也帶來了新生和發(fā)展的希望,促使村民們不斷奮斗、不斷向前行,把村子運營得更好。”
更讓吉列子日驕傲的是,讓孩子讀書如今已成為全村的風氣,大家不再攀比誰家嫁女兒的嫁妝有多少,而是講家里的孩子上了哪個學校。阿布洛哈村辦的小學因教學質量高還吸引了鄰村的學生前來就讀。
“村子不脫貧,我就不結婚!”吉列子日曾作出這樣的承諾。如今阿布洛哈村已脫貧,吉列子日與妻子也迎來第二個寶寶。
平日里忙著村里事務的吉列子日,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也沒少落得妻子的埋怨。但漸漸地,妻子發(fā)現他的白發(f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能體會丈夫的不易。
人們之所以關注吉列子日的故事,不僅僅是因為他是笑起來憨憨的“網紅書記”,更因為他是中國脫貧攻堅戰(zhàn)中無數個奮戰(zhàn)在一線的基層人員的代表。正因為有了他們,鄉(xiāng)村得以振興,人們的幸福路得以走得長遠。
如今,吉列子日又在想著讓村里通上高速公路。阿布洛哈村的不遠處是宜攀高速公路如火如荼的建設現場,他說:“如果能有一條岔路通向村里,我們與外界的距離將進一步縮短,外面的客人到村里來就更方便了。”
監(jiān)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聞線索,可發(fā)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京ICP備20230304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