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伊犁河谷的夜

2023-09-08 16:56:41 來源:新華網 作者:張雨陽 李響 馬鍇
小號 中號 大號

伊犁河谷,位于中國新疆西北部。曾經,這里是古絲綢之路北道的要沖;現今,這里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門戶。

歷時六晝夜,驅車三千里,新華社“一帶一路全球行”報道團自東向西橫穿新疆,終抵此次報道國內段的終點——伊犁河谷。

越向西行,夜幕降得越遲。伊犁河谷的夜,算得上是中國落得最遲的夜。

時近凌晨,伊寧市六星街區(qū)依舊人頭攢動:廣場上,人們聚在一起隨著風格多變的音樂翩翩起舞;“網紅”冰激凌店外,人們?yōu)槠穱L這一口香甜排起長隊;支巷里,沿街店家將桌椅挪至戶外,供客人沿街而坐安享夜色。

在這熱鬧的夜里,看得到久居于此的各族居民,也看得到天南海北的外地游客。六星街以其街巷呈六角形得名,10多個不同民族的居民聚居于此。近年來,當地政府依托多元民俗文化、風格獨特建筑將這里打造為游客首選的“打卡點”。


圖為8月16日拍攝的伊寧市六星街。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一家服裝店里,來自上海的游客劉碩拿著一天的“戰(zhàn)利品”——一杯伊犁古法冰激凌、一雙長靴、一件麂皮馬甲和一袋俄羅斯族特色糕點。她告訴記者,她還打算買一塊艾德萊斯絲綢帶回上海做件旗袍,應該是個不錯的“混搭”。

“這邊晚上要比白天更熱鬧,是不同的感覺。白天來看看建筑拍拍照,晚上來吃吃喝喝。”她說,“一整個白天我都不舍得戴上墨鏡,顏色太美了。晚上的話,我覺得塞上耳機來逛就太可惜了。”

從長三角到西天山,雖隔萬里遙,亦能隨心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10年來,新疆著力構建支撐高質量發(fā)展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航空、鐵路、公路的建設一次次打破時空對經濟發(fā)展、人文交流的束縛。

再向西北驅車約百公里,記者來到霍爾果斯市。

這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市齡僅有9年。但作為口岸,已經有著百余年的通關歷史。

霍爾果斯在蒙古語中意為“駝隊經過的地方”,早在隋唐時期,這里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今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窗口”。

一列列“鋼鐵駝隊”,從這里晝夜穿行?;疖嚲従忨側腭偝鰰r的陣陣鳴笛聲,展現著“一帶一路”倡議下這座口岸城市的旺盛活力。

自2016年霍爾果斯鐵路口岸開行首趟中歐班列以來,中歐班列年開行數量逐年增加,經霍爾果斯口岸進出境的中歐(中亞)班列從2016年的300多列增長至2022年的7000多列,商品種類從服裝鞋帽增加到日用百貨、機械設備等200多種,輻射區(qū)域從最初的2個國家、3個城市拓展到如今的18個國家和地區(qū)、45座城市,累計開行班列線路達77條。


圖為8月15日拍攝的霍爾果斯第六代國門。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由于其載貨量大、運輸時效快、周期穩(wěn)定等特點,中歐班列已被許多客戶列為首選物流方案。歐華鑫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歐洲免稅城總經理胡春媚說,“中歐班列速度比較快,成本也劃算。”

胡春媚投資運營的免稅城位于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于2017年正式開業(yè),主要經營化妝品、食品、珠寶、服裝等進口商品。胡春媚介紹,6至8月正值旅游旺季,有不少中國游客慕名而來,也有來自中亞國家的游客專程來采購中國制造的產品。

夜幕降臨,合作中心里燈光漸暗、人聲漸落。但在數十公里外的霍爾果斯壓氣首站,機械運轉的轟鳴聲未有絲毫減弱,因為每天有超過1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自此而過,晝夜不息。

霍爾果斯壓氣首站是中亞天然氣進入中國的第一站,也是我國西氣東輸二線、三線共同的“龍頭站”和全線運行的“心臟”和“動力艙”。2022年,這里累計輸送中亞天然氣約430億立方米,有力保障了下游管道沿線27個省區(qū)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共計約5億多居民的用氣。

這里地處邊境、人跡罕至,還經常面臨極端天氣的挑戰(zhàn),夏天最高近40攝氏度,冬天最低近零下20攝氏度。50多名管網工作者常年堅守于此,國家管網西部管道霍爾果斯作業(yè)區(qū)黨支部書記金耀輝說,“吃在這、住在這、工作在這,為的就是保障這條能源動脈全天候穩(wěn)定運行。”

伊犁河谷的夜,靜謐中顯活力,繁忙下是堅守。

至此,“一帶一路全球行”國內段報道告一段落?;魻柟故墙K點,也是起點。從這里,報道團將繼續(xù)沿古絲綢之路深入亞洲腹地,車履不停,最終抵達亞歐大陸西端。(張雨陽 李響 馬鍇)

責任編輯:蔡曉慧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京ICP備20230304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