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專區(qū)
“國際社會”,就在身邊
2023年05月16日17:02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雜志 作者:江寧
小號 中號 大號
  什么是國際社會?
  按照學者們的“學院派”說法,當一群國家意識到它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和價值觀念,遵守共同的規(guī)則,構(gòu)建共同的制度,就組成了一個社會,也就是“國際社會”。與之相比,一般人的看法則比較簡單,本國以外的外部世界,都會被籠統(tǒng)劃入“國際社會”范疇里。顯然,“國際社會”在一般人眼中是被限定于國門以外的。
  這就凸顯出“身邊的國際社會”這個概念的理論新意和實踐價值了。與宏闊的外部世界和復雜的學術概念相對,“身邊的國際社會”通俗而言,指的就是我們“身邊”的外國人群體,包括線下直接接觸的,也包括線上“虛擬交往”的。這個提法讓“國際社會”概念變得感性化、具象化,“國際社會”不再是一個同普通人沒什么關聯(lián)、看上去又那么遙遠的抽象群體,而是切實與“我”有關、完全可知可感的真實存在。隨著對外開放和國際交往的不斷擴大,“身邊的國際社會”越來越壯大,同普通國人產(chǎn)生著越來越多的關聯(lián)。他們可能是我們的同事、鄰居、師生、朋友,有的還同我們建立了親緣關系,成為風雨同舟的家人。
  以“小商品之都”義烏為例。多年來,不同膚色、國家、民族、文化、信仰的人來到這里,購車、買房、結(jié)婚、安家、生子。今年以來,義烏常住外國人已重回疫情前的萬人高位,數(shù)量還在不斷攀升。也門籍留學生卡森出身于商人之家,從小就隨家人往返家鄉(xiāng)和義烏。如今他在義烏學習跨境電商,計劃通過直播等新興方式來推介中國的商品和文化。他說:“我是在中國長大的外國人,對中國比較感恩,希望做一些貢獻。”卡森的成長經(jīng)歷和真摯感悟,正是“身邊的國際社會”價值所在、助力所系。
  當前,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我們的一項艱巨而重大的任務。我們要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我國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廣交朋友、團結(jié)和爭取大多數(shù),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身邊的國際社會”可謂“送上門的”朋友圈,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它提醒我們,外國友人就在我們身邊,“國際社會”就在我們身邊。他們工作生活學習在中國,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的認知、對中國的評價,時刻在影響著國際社會的看法。他們口中講述的中國,有著獨特的“他者”視角和真切的感性體驗,具有不可替代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力量和有效途徑。
  首先,“身邊的國際社會”是中國故事的親身經(jīng)歷者。
  土耳其人諾揚·羅拿在中國生活41年,如今定居上海。他所在的虹橋街道素有“小小聯(lián)合國”之稱,住著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居民,境外人士占比超過50%。羅拿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個別建議被中國立法機關采納并寫入法條,讓他對中國法治建設有了強烈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在他的號召下,身邊越來越多的外籍居民開始關心社區(qū)發(fā)展。這些外國友人在中國生活多年,見證并參與了中國波瀾壯闊的發(fā)展進程,是中國故事的“劇中人”,而不是旁觀者。他們講述的中國故事更具有代入感,更容易引發(fā)共情。
  其次,“身邊的國際社會”是中國故事的客觀評判者。
  美國“洋村長”布萊恩·林登1984年初次來中國求學,后來攜妻兒長年扎根云南大理喜洲鎮(zhèn)。從吃飯憑糧票到農(nóng)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從100人擁有不到一部電話到西南邊疆小鎮(zhèn)也覆蓋5G網(wǎng)絡,林登真切地看到了中國從何處來、往何處去。他對中國的發(fā)展由衷發(fā)出感嘆:“希望在中國的田野上”。這樣的贊美,不是外交辭令,沒有功利目的,而是穿透了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層面的隔膜,從切身感受和理性思考中得出的客觀判斷,具有不可替代的說服力。
  最后,“身邊的國際社會”是中國故事的有力傳播者。
  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潘維廉多次環(huán)游中國,在《中國八萬里——老潘走神州》一書中講述了20位中國奮斗者的故事。美國脫口秀演員艾杰西來華研究中式幽默,后創(chuàng)立“中美喜劇中心”,他不僅在美國分享中國經(jīng)歷,還在歐洲國家講述自己學漢語、學相聲的故事。此外,長年駐扎北京進行街采的外國網(wǎng)紅高佑思、用美國民謠唱中國故事的學者馬克·力文等等,都是中國故事的傾情講述者和有力傳播者。
  當然,作為“國際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身邊的國際社會”在同我們相處和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與碰撞。但是,越是矛盾尖銳,越不能放棄對話努力。中國人崇尚“和而不同”,主張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在同“身邊的國際社會”接觸中,不妨直面矛盾與問題,將這個群體作為講好中國故事最直接、最生動、最有效的思想碰撞者、對話溝通者和共識締造者。相對于勞師襲遠式的傳播與交流,這無疑是事半功倍、更具實效的重要抓手。
  “身邊的國際社會”體現(xiàn)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和推動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有機統(tǒng)一,順應了國際關系發(fā)展的新趨勢,是提高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渠道。近年來,作為“身邊的國際社會”這一理念的首倡者,天津市外事部門同兄弟省市一起,通過舉辦宣介會、座談會、攝影大賽、參觀訪問、鄉(xiāng)村體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精心打造“身邊的國際社會”品牌,幫助“身邊的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國、理解中國,使之更好地融入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生活,成為推動地方高質(zhì)量發(fā)展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力量,成為溝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和紐帶,成為中國故事的積極傳播者。
  這無疑也是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題中應有之義。
責任編輯:邱小宸
關鍵詞:

國際社會

聲明: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備案編號:京ICP備2023030480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56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