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視野

把孝德公約的根扎到家庭去

2023-01-19 20:00:00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作者:陳園 陳秋章
大號 中號 小號
  內容提要:紹興市上虞區(qū)是“中國孝德文化之鄉(xiāng)”。2018年上虞有關部門擬就了《上虞市民孝德公約》。本文就孝德公約入鄉(xiāng)進村,扎根家庭作了探索:傳承中國古代的宗祠文化,吸取家譜祖訓的精華,守正創(chuàng)新,古為今用,發(fā)揮血緣在家庭養(yǎng)老中的核心作用,推動現(xiàn)代家庭養(yǎng)老高質量發(fā)展。
  何謂孝德公約?孝即是孝順,德即是賢德。孝德公約就是以孝德為主題的機關、團體或鄉(xiāng)鎮(zhèn)居民內部擬訂的共同遵守的章程。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據(jù)光緒《上虞縣志校續(xù)》記載:“自秦置郡縣,上虞以舜封舊墟得名,至今不易。蓋文德漸被,遺澤長矣。”
  紹興市上虞區(qū),是“中國孝德文化之鄉(xiāng)”。虞舜“孝感動天”,成為一代“明德始祖”;曹娥“投江尋父”,展現(xiàn)一代“人倫之光”。在他們的感召下,曹娥江畔的子孫后裔崇孝敬老蔚然成風。
  進入新世紀以來,上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建造了全國首屈一指的中華孝德園,提煉了“崇孝、守信、務實、創(chuàng)新”的上虞精神,開展“文明聚心中,道德見行動”的全民“敬老月”活動,舉辦中國·紹興(上虞)孝文化節(jié),尋找并表彰“感動中華孝德典范”等,從而使“孝德上虞”名揚四海。
  2014年,上虞有關部門為進一步弘揚“上虞精神”,擬就并公布了《上虞市民孝德公約》:勤學修身,崇孝尚德。珍重家庭,善事父母。關愛他人,奉獻社會。明德至善,孝行天下。此公約簡潔明了,可記可行。但是,面對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所產生的養(yǎng)老問題,如何讓這份孝德公約入鄉(xiāng)進村,入心見效,筆者提擬:守正創(chuàng)新,古為今用,把孝德公約的根扎到千家萬戶中去,發(fā)揮血緣在家庭養(yǎng)老中的核心作用,推動現(xiàn)代家庭養(yǎng)老高質量發(fā)展。
  一、宗祠祖訓的啟示
  在上虞,無論是本土居民,還是在不同時期遷入上虞的居民,以前均為聚族而居。在農村,但凡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自然村,基本上是一姓聚居格局。至今留存的“朱巷村”“倪家堡”“王家匯”等地(村)名,就是那個時期的歷史見證。明世宗“大禮儀”后,多數(shù)村落不論規(guī)模大小,人口多少,只要有一兩個大姓居間,都會建宗祠。這是同姓一族祭祖、議事決斷的重要場所。所謂祭祖,主要是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神位按左昭右穆次序排列,按時祭祖。為了確保祭祖儀式的如期運行,祠堂還要設立“祭田”,以籌取經費。
  如果說祭祖是祠堂行使神權象征的話,那么實施族規(guī)則是祠堂體現(xiàn)族權的標志。史料表明,幾乎每個家族都訂著族規(guī)。凡族人違反族規(guī),則在這里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趕出宗祠。如虞西曹氏宗譜中就訂有比較詳細的族規(guī)。其中《祖訓》就作了這樣的規(guī)定:子孫有非禮非義之事,或干名犯分、傷風敗俗、玷辱祖宗、貽羞族黨者,族長會同各房支長征治家法外,革出祭祀,以戒不孝……
  上虞素有“越文化地,虞為最古”之稱,而家譜獨多。其中各家所載之孝德祖訓,可謂百花相妍,琳瑯滿目,并非千篇一律。這些孝德祖訓,多是全方位的行為規(guī)范,條目著色于孝悌忠信,內容多著眼于扶正祛邪。其中不少訓誡規(guī)矩,是使后輩有心者駐足觀讀。可以說上虞數(shù)百家的家譜祖訓,雍容含蘊,言淺又深,其內容的警策,形式的精煉,時至今日,仍然可讀可鑒。
把孝德公約的根扎到家庭去
廉政建設教育基地、上虞區(qū)重點文保單位——魏家祠堂太廉堂(劉育平 攝)
把孝德公約的根扎到家庭去
孝德家訓代代傳。1989年5月,上虞離休老干部劉祖香夫婦為其膝下兒女劉育平等親筆制定《五必示兒》家訓。(劉育平 攝)
  二、孝德公約的借鑒
  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要把弘揚孝親敬老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建設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征的孝親敬老文化。要在全社會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老齡政策法規(guī)教育,引導全社會增強接納、尊重、幫助老年人的關愛意識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強的自愛意識。要加強家庭建設,教育引導人們自覺承擔家庭責任、樹立良好家風,鞏固家庭養(yǎng)老基礎地位。
  家,在我們中國文化里實在太重要了。在我們的漢語詞匯中,有:“家父、家母,家鄉(xiāng)、家風,家教、家規(guī)、家訓、家法”等,中國人對家的看重,對家的堅守,無與倫比,時代延續(xù)。每一個人在走進自我的時候,都稱“自家”,對別人稱“人家”,三個人以上都叫“大家”。家是丈量社會道德和倫理的尺度。就中國而言,家就是根本,家就是源泉,家就是溫馨的港灣,家就是靈魂的歸宿。天下之本在國,國家之本在家,家庭之本在人。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tǒng)?!度纸洝访鞔_提出了家庭教育的責任,“養(yǎng)不教、父之過”。抓好家庭教育,就抓好了家庭文化基因和行為習慣的源頭。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是我國第一部家庭教育的專著,成為“家訓之祖”。此后,比較出名的有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司馬光的《訓儉示康》,朱熹的《朱子家訓》,曾國藩的《家書》等,再此后是傅雷的家書家信,都堪稱當時的家教典范,體現(xiàn)了家庭風氣、風格與風尚。
  中國世家大族的歷史和傳世家訓、家風告訴我們,只有文化才能讓家族立起來,而家教、家訓、家風則令家族傳承下去,文化不絕,香火不斷,古人非常重視素質教育,因為只有素質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健全的性格與健康的體格。這是古代家庭教育對當今教育最大的啟示。因此,只有把孝德公約落戶于家庭,才能生根、開花、結果。
  三、孝德公約的內容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說過:“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他把家譜與國史、鄉(xiāng)志相提并論,說明家譜的重要性。“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家譜就是對這兩個問題進行解答的檔案。前人不修譜,后人不知古。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更關乎記憶、文化、傳統(tǒng)等生生不息的傳承。近來翻閱上百家的上虞各姓家譜,其中《上虞任氏宗譜·家規(guī)十則》堪稱孝德教育之典范。根據(jù)這十則宗規(guī)祖訓,筆者將其改編成簡明扼要的當代“孝德公約”。
鄉(xiāng)(鎮(zhèn))村孝德公約
  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
  第一條:尊祖。物本于天,人本于祖。念昔先人,不忘尊崇。
  第二條:孝親。父乾母坤,人生伊始。孝之親之,天地同恩。
  第三條:敬長。家有伯叔,族有昆兄。敬之助之,長幼有序。
  第四條:務本。天降下民,各有才賦。人貴初心,本分務實。
  第五條:貴勤。日用所需,必先衣食。勤于治家,勤于發(fā)家。
  第六條:崇儉。人有食用,不可無財。儉以自矢,儉以養(yǎng)德。
  第七條:勸善。國有賢能,上所尊養(yǎng)。家有善人,族宜景仰。
  第八條:懲惡。守身之策,安分為先。揚善懲惡,正人之道。
  第九條:睦族。仁民之事,守望相助。各昭和睦,希乎古初。
  第十條:共富?;突ブ?,同心共富。未來已來,桃源之源。
  這十條公約的內容,基本上涵蓋了農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公約的當事人主要是家庭中的“主心骨”和“內當家”。只要一戶家庭中的這兩人學懂和理解了公約的內容和含義,并積極主動地履行公約中的每一條,然后一肩挑兩頭——老和小,那么這個家庭必然是家和萬事興,這個村必然是共富榜樣村。
  此“孝德公約”分公、私兩種格式。公示式,即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由村“孝德文化委員會”具名,上墻公布。私諾式,為村民家庭召開家庭會議,統(tǒng)一思想后由家長承諾簽名張貼于家,復印件交村委統(tǒng)一保管。
  四、孝德公約的實施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是需要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的偉大工程。2017年下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在黨委領導下,整合各類資源,調動各方力量,推動形成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群協(xié)同推進、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新局面。就農村而言,就是要挖掘和保護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建設提升鄉(xiāng)土文化內涵,形成良性鄉(xiāng)土文化生態(tài)。
  “天有定理而無定法”。進入新時代,弘揚傳統(tǒng)文化,開展孝德教育,如何守正創(chuàng)新,積極響應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突破通達群眾“最后一公里”的瓶頸,顯得尤為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研究豐富立法形式,可以搞一些“大塊頭”,也要搞一些“小快靈”,增強立法的針對性、適用性、可操作性。
  “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則不成。”孝德公約雖為民間章程,但其制訂實施與立法、執(zhí)法有相似之處。
  1.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
  在農村實施“孝德公約”,就一個村而論是一個小項目,但在一個縣(區(qū))來講,也是一個大工程。就實施一年作為一個周期,那是一個短期行為,但如果持之以恒,也可以成為一個傳世工程。以一個縣(區(qū))為單位,先在某個村,或是鄉(xiāng)鎮(zhèn)搞試點,即是一個局部工程,后來在全縣(區(qū))推開,即是一個全局工程。再從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共同富裕的新農村來看,這項工程同樣事關民族復興的全局。
  2.建立組織,上下推動。
  實施“孝德公約”進村入戶工程,一般以縣(區(qū))為單位,由宣傳部掛帥,文明辦牽頭,工、青、婦、政法等有關部門參與。鄉(xiāng)、鎮(zhèn)一級也應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由宣傳委員或文衛(wèi)副鄉(xiāng)(鎮(zhèn))長負責,村一級最好建立一個綜合性的辦事機構,由村黨支部、村委會、經聯(lián)社和工、青、婦、治調等干部共同組成,擬冠名為“村孝德委員會”,由黨組織負責人任主任。
  3.由點到面,逐步展開。
  因為這是一項虛實結合的工作,宜采取“一年試點、二年推開、三年普及”的實施方案。第一年先選擇一個村試點,選點的要求是:規(guī)模適中,班子健全;經濟尚可,重視文明,有人管事,愿意配合。經過一年的試點,總結經驗,彌補不足,然后在該村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全面展開,到第三年再在試點單位召開現(xiàn)場會,在全縣(區(qū))全面鋪開。
  4.分步實施,講究實效。
  實施“孝德公約”工程,事關千家萬戶,必須統(tǒng)籌考慮,認真謀劃。首先要制定一個實施方案,如組織機構,議程安排,宣傳教育,網(wǎng)格聯(lián)系,月報季議,年終評比,總結表彰。切忌流于形式走過場。
  五、孝德公約的功效
  2023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推廣“楓橋經驗”70周年。德能潤心,文可化人。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孝德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治理經驗,“楓橋經驗”歷久彌新、長盛不衰。將孝德文化與“楓橋經驗”有機結合,對培育農村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和文化新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不啻為鄉(xiāng)村振興的新舉措。
  有道是遠親不如近鄰、言傳不如身教,好村風重在鄰里團結齊心,重在父母以身作則。有個通俗的小故事,說的是一對父母上了年紀,他們的兒子媳婦都很嫌棄,經常打罵他們。于是他們就去請教鄉(xiāng)里一位很有德行的老人家,這位老人家聽了之后,就問他們:“你們年輕的時候,是如何對待你們的父母的?”兩位老人一聽非常慚愧,馬上就低下了頭。那位做母親的說:“我當時對我的父母,就像現(xiàn)在我的兒子對我一模一樣。”這位老人家就說:“現(xiàn)在你們遭到兒子的打罵,就是因為你們當年不孝敬父母,打罵父母所影響的,你們應該心甘情愿地接受這個結果。”從那以后,兒子再打,他們也不還手了,再罵,他們也不還口了,反而臉上還露出了慚愧的樣子。這個兒子好奇地追問他們原因,那位父親說:“我去請教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告訴我們,因為我們以前打罵父母,所以才造成現(xiàn)在兒女對我們不孝敬,打罵我們,那是我們應該承受的結果,所以就不再和你們對打對罵了。”他說完以后,這個兒子突然醒悟了,一下跪在了父親的面前,向他懺悔,從此以后,再也不打罵父母了。
  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只有根植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國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道德的樹立在于踐行。說到底,實施“孝德公約”進村入戶工程,實際上就是傳承中國古代的宗祠文化,吸取家譜祖訓的精華,以農村文化禮堂和“民生議事廳”為陣地,綜合黨、政、工、團、婦和治保、調解的力量,把村民家庭的家務瑣事管起來,未雨綢繆,以村民自我教育為主,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從而推動基層治理現(xiàn)代化,打造幸福美麗家園。只要持之以恒,必將會助推和諧社會和共同富裕的新農村建設。
  作者簡介:
  陳園,女,浙江紹興上虞區(qū)融媒體中心廣播節(jié)目部主任,主任記者。
  陳秋章,男,浙江紹興市老年學會理事,紹興市上虞區(qū)孝德文化研究會會長。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
  [2]馬志堅:《上虞五千年》,西冷印社2013年版。
 ?。?]楊根苗主編:《上虞古代孝德史傳新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更多精彩盡在“探源中華文明 厚植家國情懷——孝德文化研究”專欄↓↓↓
孝道如磬,新世傳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