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雜志文章

改善中美關系,“需經(jīng)歷長期過程”

奧巴馬赴中南海瀛臺與習近平暢談,特朗普完成了所謂中國是“競爭者”的定位,如今拜登稱中國為“最嚴峻的競爭者”
2021-11-01 16:59:07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雜志 作者:王媛媛 崔雋 田亮
大號 中號 小號
2013年6月8日,習近平同奧巴馬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第二場會晤。會晤前,習近平和奧巴馬在莊園內散步交談。
  “特朗普完成了所謂中國是‘競爭者’的定位,拜登沒有修改這個定位。實際上,2009年左右,美國就開始對華乃至全世界戰(zhàn)略的重新思考。”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刁大明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10多年間,美國對華政策是動態(tài)的、多元的、復雜的,但從奧巴馬執(zhí)政時期,中國的態(tài)度很明確,從未改變,那就是尋求合作共贏。
  “習奧會”,“中美關系的一個高光時刻”
  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yè)大國。此時,美國在金融危機后逐步恢復穩(wěn)定,美國國內開始鼓吹“中國威脅論”。“這段時間,中美開始密切高頻互動,如元首會晤,這些互動顯然不是消極的,是希望由此錨定中美關系。”刁大明說。
  2013年6月7日下午5時許,在美國南加州安納伯格莊園主樓門廳外,湖光山色間,燦爛陽光下,習近平同奧巴馬都沒有打領帶,他們微笑比肩、雙手緊握。此次會晤中,習近平指出,中美關系又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而奧巴馬表示,現(xiàn)在是個獨一無二的機會,可以把美中關系帶到一個新的高度。
  “無論是互動的時間和質量、交流的深度和廣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關于會晤成果,國務委員楊潔篪這樣介紹。他說:“雙方所談,既有各自國內情況和治國理政經(jīng)驗,也有中美關系和國際地區(qū)問題,既有政治安全問題,也有經(jīng)濟金融問題,既有雙邊問題,也有網(wǎng)絡安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既談合作,也不回避分歧,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坦誠。”此外,他還提到,習主席向奧巴馬總統(tǒng)闡明了中方在釣魚島、南海問題上的原則立場,強調中方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同時,始終主張通過對話處理和解決有關問題。希望有關方面采取負責任態(tài)度,停止挑釁滋事,盡早回到通過對話妥善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軌道上來。刁大明解釋說:“這樣的闡明是以當時的中日東海爭端為背景的。實際上,2011年,美國就吹響了‘亞太再平衡’的號角,加劇了中美等國在區(qū)域問題上的分歧。2013年11月23日,中國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qū),也是一種回應。”
  安納伯格會晤結束了,“習奧會”依然繼續(xù)。2013年9月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八次峰會,2014年3月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習近平都會見了奧巴馬。2014年11月10日至12日,奧巴馬應習近平邀請來華出席亞太經(jīng)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11月11日,習近平與奧巴馬再次解下領帶,在北京中南海進行了著名的瀛臺夜話。瀛臺橋上,兩國元首憑欄遠眺,習近平向奧巴馬介紹瀛臺歷史。他說,瀛臺建于明朝,在清朝是皇帝批文、避暑和宴客的地方。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經(jīng)在這里研究制定平定內亂、收復臺灣的國家方略。后來光緒皇帝時,國家衰敗了,他搞百日維新,失敗后被慈禧太后關在這里。刁大明對記者解釋說:“這預示著中方希望美方更多地了解中國人民自我革新和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國家發(fā)展道路的歷史。另外,瀛臺在中南海,外賓長時間在此活動,本身也體現(xiàn)了信任度。”
  此次會晤,習近平表示,奧巴馬總統(tǒng)和我,一個是美國總統(tǒng),一個是中國國家主席,我們去年在安納伯格莊園會晤,今天又在瀛臺夜話。一方面,我們之間比以前有更多共識。另一方面,我們之間雖然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可以在一起討論,并且可以做到和而不同。這恰恰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要素的體現(xiàn)。這就是,雙方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管控好分歧,做到不沖突、不對抗,實現(xiàn)合作共贏。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們能夠繼續(xù)營造類似的環(huán)境,進行更多這樣的會晤。
  從莊園會晤到瀛臺夜話,從會見地點上看,距離不斷拉近,再加上會見頻次及達成的協(xié)議,刁大明感嘆:“可以說,這段時期是中美關系的一個高光時刻。已過去很多年了,但中國國家領導人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表述仍是中美兩國交往互動的正道。”
  特朗普時期,中美關系轉入低迷
  安納伯格莊園會晤4年后,“習特會”在海湖莊園開啟。2017年4月6日,習近平主席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同特朗普會晤。兩國元首夫婦欣賞了特朗普外孫女和外孫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聽他們背誦《三字經(jīng)》和唐詩。時任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向媒體表示,兩國領導人間的“化學反應”是積極的。同年7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漢堡峰會結束后,習近平與特朗普舉行第二次“習特會”。11月,特朗普訪華,進行為期3天的國事訪問。總體來看,此時美國處于新政府過渡期,對華戰(zhàn)略如何影響雙方關系尚不明朗。
\
2017年4月6日,習近平主席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同特朗普舉行中美元首會晤。圖為兩國元首夫婦欣賞特朗普外孫女和外孫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聽他們背誦《三字經(jīng)》和唐詩。
  轉變始于2018年。盡管中方在處理與美國關系時向來堅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原則,但美對華政策總基調此時從接觸轉向競爭、遏制、打壓。毫無疑問,這是中美關系陷入低迷狀態(tài)的主要原因。“過去中美關系都一直講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合作與競爭并存。但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經(jīng)過一年的調整,明確中國是美國最主要的戰(zhàn)略競爭對手。”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說。
  2018年,美方挑起貿易摩擦,將中美經(jīng)貿關系推向懸崖。而中國始終堅持通過對話協(xié)商解決爭議的基本立場,與美國開展多輪經(jīng)貿磋商,努力穩(wěn)定雙邊經(jīng)貿關系。2019年,中方發(fā)布《關于中美經(jīng)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細數(shù)美方的無理,闡明中方的立場:“2018年3月以來,針對美國政府單方面發(fā)起的中美經(jīng)貿摩擦,中國不得不采取有力應對措施,堅決捍衛(wèi)國家和人民利益。同時,中國的態(tài)度是一貫的、明確的。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的選擇……但合作是有原則的,磋商是有底線的,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中國決不讓步。對于貿易戰(zhàn),中國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這個態(tài)度一直沒變。”
  自2018年2月中美經(jīng)貿磋商啟動,兩國就大部分內容達成共識,但磋商也經(jīng)歷幾次波折,每次都源于美國的違背共識、出爾反爾、不講誠信。直到2019年12月13日,雙方就中美第一階段經(jīng)貿協(xié)議文本達成一致。此外,美方將履行分階段取消對華產(chǎn)品加征關稅的相關承諾,實現(xiàn)加征關稅由升到降的轉變。
  除制造貿易摩擦,美國在其他領域也有遏制動作,如提出“印太戰(zhàn)略”,并于2018年5月將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太司令部”,意在擴大對華遏制范圍;隨意干涉中國內政,在2019年香港“修例風波”中煽風點火,扮演不光彩角色;鼓吹“脫鉤”,迫使中國改變對外資相關政策,限制中國對美投資,禁止中國學生學者赴美學習敏感技術專業(yè)和在美從事科研活動……2020年,特朗普連任失敗,黯然下臺。但特朗普政府給中美關系制造的麻煩仍在發(fā)揮消極影響。
  拜登:不會讓中國超越美國
  2021年1月20日,民主黨的拜登接替共和黨的特朗普擔任新一屆美國總統(tǒng)。在同濟大學全球治理與發(fā)展研究院院長周琪看來,雖然近年來美國國內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極化,但兩黨在對華政策上已經(jīng)形成一些重要共識,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必須采取更強硬和有效的對華戰(zhàn)略來應對中國的競爭。
  2月4日,拜登發(fā)表其就任以來首次外交政策講話,稱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者”。3月3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fā)表作為最高級別外交官的首次重要外交政策講話,將中國稱作美國面臨的“21世紀最大地緣政治考驗”,美國將根據(jù)需求視中國為敵人和競爭對手。3月25日,拜登在就任后首場記者會上稱,其任內不會讓中國超越美國。對此,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華春瑩說:“中國的目標從來不是超越美國,而是不斷超越自我,成為更好的中國。”
\
2021年2月4日,拜登發(fā)表其就任以來首次外交政策講話,稱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者”。
  今年3月的中美戰(zhàn)略對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陶文釗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此次中美戰(zhàn)略對話,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媒體見面環(huán)節(jié)劍拔弩張的態(tài)勢,實際上后來雙方還有實質問題上的交流和接觸。雙方此次對話有三方面成果是值得肯定的。第一,雙方形成了大的共識:不沖突。拜登此前多次說要與中國展開競爭,但要避免沖突。這很重要,特朗普就不說這種話,這是拜登與特朗普很大的區(qū)別,對今后雙邊關系有長遠意義。第二,雙方重新回到外交途徑來解決問題。正如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中美對話前夕所說,我們并不指望一次對話就能解決中美之間所有問題,雙方如果能夠開啟一個坦誠、建設性、理性對話和溝通的過程,對話就是成功的。第三,雙方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如雙方將建立中美氣候變化聯(lián)合工作組等。
  “人們對改善中美關系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這要經(jīng)歷一個長期過程。特朗普政府把民意基礎破壞了,其‘遺產(chǎn)’還在,比如國會中一些反華議員還在職。不過雙方在許多問題上有共同利益,需要共存,這種共存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恩賜,是客觀需要。對于中美關系進一步發(fā)展,大家要有耐心。”陶文釗說。
  《中美關系50年》一書的作者謝國明是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他總結說:“習近平總書記曾經(jīng)指出:‘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歷史和現(xiàn)實都表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中美合作可以辦成有利于兩國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對抗對兩國和世界肯定是災難。’我們對于搞好中美關系的態(tài)度是明確的、堅定的。未來中美關系向好還是向壞,決定權在美方。中美相處的狀態(tài),是斷崖式下跌,還是有管控的緩坡下行,要看中方的應對。”(本刊記者 王媛媛 崔雋 田亮)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